曾国藩家族及后代
1、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曾国藩家族及后代)。
2、普通人的感情很容易逃避和憎恨劳动。无论高低,智愚,老幼,他们贪图安逸,惧怕劳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3、 男女皆应抱至公无私的心肠,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
4、已过六十的曾国藩早已无力叱咤沙场,年高的他在儿子的陪伴下安度晚年。在临终前,他细细的叮嘱他的孩子,嘱咐他千万不要让曾家后人再上战场。除此之外,他还为子孙们留下了几句珍贵的遗嘱。
5、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曾国藩家族及后代)。
6、曾纪鸿是曾国藩的次子,虽然在父亲去世后,他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衷于仕途,反而酷爱数学,还有天文、地理、舆图等。
7、除了长子曾纪第早年夭折以外,曾国藩的其余两个儿子都很多作为。其中次子曾纪泽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在清光绪三年的时候,曾纪泽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次年便出任驻英法两国的大臣。光绪六年的时候,曾纪泽还兼任驻俄大使,并与俄国谈判收回伊犁的相关事宜。
8、第曾国藩让孩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曾国藩是清朝的重要官员,很多人都以为他把自己的孩子也会培养成政治家,但是曾国藩没有这样做,他让自己的孩子自由的成长,从来不约束他们学习不想学习的书籍。曾国藩的后代从事着各行各业,都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出了成绩。
9、三女:曾纪琛,适罗兆升,好友罗泽南之子,品行不甚端正。
10、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自己打下的基业,自己的家族也会在顷刻之间毁于一旦。曾国藩虽然没有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巨额遗产,但是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不管自己的子孙后代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能和周围人打成一片,都能在社会当中立足。树立家风,解决家族的延续问题。
11、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12、弟:曾国荃(1824—18派名传恒,字沅甫,号叔纯)
13、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曾国藩应参加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14、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15、艺芳女子学校于1918年8月开始招生,9月12日正式开学。曾约农本是是学矿冶的,当时正是军阀混战,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也留在了艺芳教书。
16、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要读书的地方就有很多,他认为读书就是止愚。孔子说:“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为什么说“下愚不移”呢?下愚者是指愚蠢者,没读过书,不明事理,所以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行为。要想“暮登天子堂”,跟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政,不读书能行吗?
17、曾国藩的一生共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几乎所有的后代都听从了曾国藩的话,很少有人从政。多数人在艺术方面有着出类拔萃的造诣;其次就是医学方面,更是被人称为杏林世家;还有就是从事商业活动以及科学活动。总的来说,他的后人几乎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属于自己的领域,有着自己的作为。
18、作为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而又严格的教育,通经史,精算术。不仅如此,受当时洋务运动的影响,曾纪泽也开始学起了英语,致力研究起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因此,就有人称他为“学贯中西”的文人。
19、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天京事变,曾国藩的形势有了好转。
20、曾广珊嫁给了湖南长沙人俞明颐,生有俞大维、俞大纶、俞大绂、俞大絜、俞大纲等五个儿子和俞大缃、俞大绚、俞大缜、俞大絪、俞大彩等五个女儿。
21、姐:曾国兰(1808—1863),嫁王国九(字鹏远,号万程,贺家坳人,与国兰有二子一女,长子王临次王昆女适贺孝七之子)
22、次女曾纪耀,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嫁给了陈岱云的次子陈远济。但是陈家的家境并不是很好,但是曾纪耀总是牢记父训,多方筹划家务以尽妇道,还与陈家人和睦相处,虽然她一生都未生育,但是陈家人却对她依旧很好。值得一提的是,她继养了两个女儿,其中次女成为了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朱启钤的第一夫人。后来,三十多岁的曾纪耀跟随自己的哥哥曾纪泽出国,39岁的时候病逝在了巴黎!
23、曾广銮作为曾纪泽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花翎郎中衔,承袭一等毅勇侯,云骑尉世职,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24、曾国藩教导后代第二重要的便是要孝,也就是孝顺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养育自己那么多年的父母都做不到,他谈何奉献社会?谈何立德,立功和立言?第3点,曾国藩提倡要勤俭持家,即便你是富贵的大族,曾国藩曾被追赠为曾文正公,标准的公候世家,但是他每天以身作则就能做到勤俭度日。作为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曾国藩第4点要提倡的就是要做到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这是立足中国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
25、长女:曾纪静,适袁秉桢,乃同乡好友袁芳瑛之子,性傲慢,不甚长进。
26、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参加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27、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28、曾广钧在官场上也就做到了知府,而且政绩平平没有什么亮点,更多的人记住的是他的私生活并不如祖父那么检点。连他的妹妹曾广珊都这么评价他:
29、曾国藩:曾国藩这一生只有两个夫人,长大成人的共有二子五女,其子女多早逝且命运悲惨,长子曾纪泽,是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在清与沙俄签订条约的时候自告奋勇出使俄国。次子曾纪鸿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但是因为操劳过度,才33岁就去世了。长女曾纪静29岁的时候因为抑郁而死;二女曾纪耀精通外语,39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三女在婆家受虐待,生活悲惨。四女儿因其丈夫早逝自己也郁郁而终。五女儿嫁入聂军门家中,生活幸福而且活到了九十多岁。
30、曾国藩一共有七个孩子长大成人,他的后代都有着不错的才能,他的儿女一生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将曾家的祖训发扬光大。
31、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承父业,曾担任晚清政府驻韩和驻德大使,后来他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除了曾广铨,曾氏家族中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32、曾国藩故里有乡间侯府富厚堂、曾国藩兄弟出生地白玉堂、曾国潢故居万宜堂、曾国荃故居大夫第等九处十堂曾氏家族文化遗产,还有省级森林公园九峰山、天然奇异石林石鸡寨等自然景观。
33、曾广铨生有曾约农、曾昭润等两个儿子和女儿曾宝荀。
34、哪怕后来慈禧从西安回京,就是曾广钧等人负责接驾,慈禧也一无所知。等到慈禧在北京知道此事,曾广钧人已经到了南京。多事之秋,清政府也没有那么强的控制力,此事不了了之。
35、“教子孙两条正路”,两条正路是什么呢?“宜耕宜读”。“耕”是种地,种地是为了吃饭,这里泛指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读”,当然是读书,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子孙不愚。这就是耕读传家,耕地的同时,不忘读书,保证后来不会种一辈子地。
36、就拿其子女一辈来说,曾纪泽作为曾国藩的次子(长子夭折),在晚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外交家。虽然曾纪泽世袭了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的爵位,但并没有活在世袭的侯爵荣耀之下。因其在幼年时期就开始研究西方文化,当时的朝廷大臣都赞其学贯中西。在光绪年间,曾纪泽曾先后担任清朝驻英法俄等大使,正是他的强硬,使得清朝和俄国重新更正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
37、曾纪琛是曾国藩的三女,嫁给了湘军重要创始人之一罗泽南的儿子罗允吉。
38、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开始,曾国藩北上剿捻,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
39、曾国藩善于从家务劳动入手整饰家风,即使富贵及顶时,亦告诫子弟切不可丧失乡间以勤俭治家的根本。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他“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从生活学习中教育子女,用具体的事物教育子女,这样的教育最生动、最深刻,一生都铭记,一辈子都受用。
40、五女曾纪芬,可以说是曾国藩的几个女儿中才华横溢的一个,尤善诗文,晚年时自号崇德老人。 曾纪芬的丈夫聂缉椝(曾担任浙江巡抚),其家族还是当时衡山地区的名门望大族。
41、曾宝荪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4岁的时候开始接受最早的启蒙教育。长大后,曾宝荪的祖母郭氏不赞成她读八股文,也不愿意两个孙子约农、昭权去考秀才,却要孩子们学习外国文字。当时正是留日高峰,所以曾家也聘请了一个日本人教日文。
42、妹:曾国芝(1817—1846),嫁朱咏春(又名丽春,号存梓门桥人)
43、四女:曾纪纯,23岁守寡,适郭刚基,好友郭嵩焘之子,其人颇有才气,可惜早亡。
44、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朝廷加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45、慎独则内心平静。慎独之道在于内省,君子常常思考自己的言行举止,反省自己的得失,此为养性修身之学。当他从自我反省中忏悔感悟后,当他无愧于心之时,方得内心平静。
46、曾国藩一共有七个孩子长大成人,他的后代都有着不错的才能,他的儿女一生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将曾家的祖训发扬光大。
47、因为国内局势动荡,艺芳女校三次被封,三次复校,经营之难一言难尽。艺芳第二次被封后,宝荪、约农几经周折,转道香港,于1942年回到湘乡老家,一住便是5年,直到抗战结束。1946年,她又与约农、昭杭一同来到长沙,恢复艺芳女校。渐渐地学校上了轨道,已具有相当规模。
48、他刚刚到俄国,人家根本没有拿他当回事。可是曾纪泽没有放弃,始终游说在一线。在经历了十个多月的艰苦谈判,曾纪泽成功收回了伊犁南部地区5万多公里的土地。其实曾纪泽不仅在为官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也是一个有所成就的文人。
49、排在第1位的是勤,也就是你为人要勤快,曾国藩总结了人要做到五勤,分别是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曾国藩本人天资不是有多高,他认为自己比较愚笨,只有勤能补拙。即便是天分很高的人也要做到勤快,像李嘉诚每天仍然是5:59闹铃响后准时起床,前中国首富的王健林每天4点多就起来了,天天如此。
50、曾国藩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给其后世子孙留下了能够世代不朽的真正财富,这就是以家书为体的曾氏家训。所以,今天,我们也来看一看让曾家长盛不衰的家训到底藏着什么密码。
51、要注意的是,“威如之吉”,有威严才能走向吉祥,“威如”并不是家暴,威仪从哪里来?“反身之谓也”,就是做父母的懂得反身修德,自己做好榜样,也就是说,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威如”不单单是对别人严,还要对自己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威仪才能出来,你才能要求子女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而不是“父不父、子不子”一般。
52、那么,曾国藩这样一个牛人,他的子孙后代现在怎么样呢?
53、关于勤教,曾国藩不管公务多忙,晚上一定留出时间灯下课子读书,跟家人在一起讨论诗书及学问,教给他们自己几十年来人生的大起大伏所积累的见识和智慧。特别令人钦佩的是,曾国藩在生命的尽头,仍然不遗余力关注子弟们走正路,亲自为儿子曾纪泽、曾纪鸿讲授《孟子正义》一书。曾纪泽的日记中记载得非常清楚,说大人今天讲《孟子》的哪一篇哪一篇。曾国藩的勤教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54、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位于双峰县东部,东边与南岳衡山相邻。因四周群山环抱一盆地形似荷叶而得名,曾国藩故居就座落在这片荷叶中。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风景秀丽、风水奇异,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55、在曾国藩眼里,贫穷并不可怕,怕你没有野心。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他让曾继泽每天练字,第二天写文章。曾国藩曾说:
56、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57、四女:曾纪纯(1846—1881),适郭依永(1845—18字刚基,一名立篪,湘阴人,郭嵩焘子)
58、子:曾纪鸿,数学家。(妻郭筠,同年进士郭沛霖女儿。)
59、曾国藩的幼子曾纪鸿,一生不热衷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是当时清朝有名的数学家。但是却因为他平日里用功过度,年仅33岁就去世了。
60、以目前的图片资料看,四个弟弟的面相中,曾国荃是最像曾国藩的。他们都是瘦削的长脸、鼻翼周边的法令纹又深又长,三角眼、扫帚眉也非常相似。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这个长得最像的弟弟,最后的功劳和福分也最大,甚至能于曾国藩同日封爵。
61、曾国藩的“家训”被誉为下一代教育的典范。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家训来总结我们的教育经验。
62、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曾广钧弃职归里,喜欢研究诗词、书法、算学及外国科学,1929去世。
63、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64、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同时也是曾国藩的长孙。
65、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到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国藩先后被委任为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礼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职务。
66、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强调持家教子,修身立志,对子孙严格鞭策,不厌其烦,以身垂范,并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依据,这种独创的家教理论和方法也造就曾氏家风,使得其家族人才辈出,他的子孙后代就有是11人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家族文化。
67、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子孙善待他人,从而获得真正的朋友。
68、曾国藩只要跟纪泽、纪鸿等子女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
69、其实这么说未免太过偏激,能够将财富代代相传的家族不在少数,这里的财富不止是物质上的财富,精神上的财富才是让家族永葆活力的核心。就如曾国藩一族,他的子孙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家延续百年的秘密,得益于曾国藩留下的四句人生精华。
70、子女的教育是经常性的,不是偶然性的。偶尔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子女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曾国藩后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是要勤教,把教育子弟作为常课。
71、1946年春,湖南克强学院建成,曾约农受命为院长,曾宝荪则重建“艺芳”女校。解放前夕,两人经香港去了台湾,曾宝荪继续任“国大代表”,1978年7月病故,时年86岁;曾约农任台湾大学教授,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1987年12月病故,时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