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顾炎武简介资料(摘抄好句60句)

顾炎武简介资料(摘抄好句60句)

顾炎武简介资料

1、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2、(3)顾炎武著,黄汝成撰:《日知录集释》卷十六《秀才》,第236页下-第237页下。

3、程波,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人文专委会、教学专委会委员,电影艺术硕士MFA学科带头人。同时为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等。曾出版《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世界电影地图(三卷本)》、《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西风破-西方美学讲读》、《天才/疯子:达利画传》、《西方美的历程》等著作。(顾炎武简介资料)。

4、发表论文160篇,出版专著《戏曲文献与理论研究》(“国家”出版社2014年版)、《南京图书馆藏孤本戏曲丛考》(中华书局2011年版)、《明末清初戏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

5、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6、  (3)“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实用原则--《日知录》第十九卷专列《文须有益于天下》一条来论述之。而顾炎武自称“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又称“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可见,《日知录》是欲为“王者”(顾炎武所期待出现并坚信必将出现的未来华夏王)治国平天下提供思想参考的实用之作。

7、明确: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世致用。

8、骑在驴上无事时,他就默诵诸经注疏。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记不起他是谁了。有时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顾炎武这样勤学,终于成为学问渊博的大家,没人可与之抗衡。

9、“影戏”新解: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策略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化问题

10、《经世大典》是元代文宗时期修纂的大型政书。大典八百八十卷,为君事四篇、臣事六篇,十篇之下又分一百二十八类以上,分类记载了元朝自漠北兴起至文宗朝的帝王谱系、诏训,以及职官、礼乐、经济、军事、法律、匠作等典章制度,尤其是总结了元朝立国以来典制的更替演变,是元代典制之集大成者,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明初修《元史》,多取材于大典。明后期大典失传,清中叶以后才逐渐为学者重视,出现了一些辑佚和研究成果,然至今仍未有一部较全面的辑本。《经世大典辑校》一书在前人辑佚、研究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地收录大典现存佚文,最大限度地恢复大典原貌,为学界提供一部便于利用的重要史籍。

11、  顾炎武自己对科举考试也是心不在焉,崇祯年间与同乡同学归庄一起,积极参加复社的活动,常跟四方之士打交道,荒废了科举学业,虽屡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当时,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兵双重打击下,明王朝已然摇摇欲坠。炎武常读邸报,对于国内政治和军事形势大体了然,他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又自觉经世乏术,愧疚难当!27岁乡试再次落第,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科举,义无反顾投身到为国分忧的实学兴邦的事业中。

12、中华书局《资治通鉴》,附有司马光《通鉴考异》和元朝胡三省的注释,是1956年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由顾颉刚、齐思和、聂崇岐、容肇祖等著名历史学者点校而成。五十多年来,不断重印,为学术界最权威最通行的整理定本。 

13、(5)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八《举人》,第683页下。

14、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试礼部不第,闻王守仁回绍兴稽山书院讲学,返乡受业。

15、原来,胡适是连晚上睡觉的时间也要用来读书和做事。

16、  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在其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已成情况下,顾炎武开始了后半生“北学于中国”的历程。

17、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18、第七讲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含舆地、金石)(2021年9月11日)

19、按照王培荀的说法,“湖影”一联,工于写景,非身历不知其妙。

20、(4)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八《秀才》,第681页下-第682页上。

21、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是目前所知国内新疆出土文献中唯一尚未全面整理公布的大宗收藏,被称为敦煌吐鲁番文书“最后的宝藏”,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23、颜元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

24、第一讲 经师与人师:一代通儒顾炎武(2021年6月19日)

25、魏训田,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献学。已出版《中国近代文献典籍散佚史略》《德州碑刻文献选注》等著作,发表《元代政书〈经世大典〉的史料来源》《元代政书〈经世大典〉之体例探析》等论文。

26、顾炎武(本名顾绛,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忠清、宁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清学开创者,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27、    有一次,爷爷让他读《资治通鉴》,并告诉他这套书中大有学问,许多人都在读,可很多人都半途而废了。顾炎武听完后,说自己一定要读完。爷爷对他说:不仅要读完,更要读懂。于是顾炎武按爷爷的要求,每天规定读多少就读多少,并把当天所读的抄写下来,重要的章节背诵下来。不仅如此,他还下定决心,要走遍天下,读遍天下藏书。

28、阎若璩还引用《日知录》卷十六《甲科》的两条记载和卷十六《经义论策》的一条记载,同样加以增修。值得留意的是,阎氏提到《经义论策》的另一条记载,其说:

29、昆曲剧本的文体规则与叙事策略——以李渔剧作为例

30、“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见《书·汤诰》。此“性善”之说所自出也。“节性,惟日其迈”,见《书·召诰》。此“性相近”之说所自出也。“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见《诗·大雅·卷阿》。“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见《孟子·尽心》。

31、2007-2018在南京传媒学院任教期间,从事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学生培养,指导学生作品在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赛事中多次获奖。

32、抢先揭开敦煌吐鲁番文书“最后宝藏”的神秘面纱。

33、  内容简介:《日知录》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之也是中国传统笔记札记体著作的典范。本讲讲授:《日知录》的撰写与成书;《日知录》的内容与特点;《日知录》对清代政治、学术与文化诸方面的示范效应与积极作用。

34、面对被残酷战争和朝代更替所整体性毁灭,几近消亡的中华文明的破碎与危机,他依凭着自己瘦弱身躯,只身孤影,跨马远行,历尽艰辛,求道四海,义无反顾地救护中华文明残存的碎片,续写中国文化华彩的篇章。

35、王畿 (1498—1583),中国明代思想家。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师事王守仁。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

36、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37、第二则言:“杨文贞言:洪武四年、十七年开科,及十八年会试,犹循元制作经疑。至二十一年,始定今三场之制。今之经义,又不如经疑,多矣。”按元试士用经疑,亦用经义。此则专用经疑,不用经义矣,大非。(1)

38、寧老云:“今人但以贡生为明经,非也。唐制有六科:一曰秀才,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筭。当时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

39、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40、李清照在柳絮泉旁是否有故居,历来文史界颇有争议。

41、杭世骏(1696-1773)《订讹类编》是考订古籍的著作,刘承干(1881-1963)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在跋文中说:“古人行事与古书纰缪处,参互考订,讹者正之,谬者纠之。……斯博学者之实功,求学者之宝鉴。(1)”书中十二篇提到“顾宁人”或者“《日知录》”则杭氏确是阅读《日知录》。在十二篇中,只有卷六《礼制讹·举人非孝廉贡生非明经生员非秀才》与科举有关,文中有“顾寧人谓,今人以举人为孝廉,以贡士为明经,生员为秀才,皆非也。”一段显然出于《日知录》卷十六中两个句子,即“今人但以贡生为明经,非也。”和“今俗谓生员为秀才,举人为孝廉,非也。”(4)

42、先贤们都如此这般之说,难怪王培荀对李攀龙也佩服至极了。

43、《日知录》科举编,讨论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论述严密,因此《日知录》问世后,对科举感兴趣的清儒往往提到顾炎武的科举说,一些学人引用之,以便构成或者发展自己的科举说,另一些学人对此加以发挥、修正。下面将对四家著作加以考察。

44、或许是文风朴实,语言近似白话之故,使得他在八股科考中屡屡落第,此与其同乡蒲松龄的情况极为相似。

45、王培荀对此颇有感慨:“济南固多名士,流寓亦盛,如唐之李、杜,宋之苏、黄、晁、曾,无不游览流连。国初,顾亭林、张祖望、阎古古、朱竹垞,皆以事久住。学使则前明薛文清、王文成,一代大儒;我朝施愚山、黄昆圃,一世文宗。以此提倡,人物风雅,安得不盛?”

46、(2)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凡例》,收入《四库全书》第626册,第6页下。

47、“先锋昆剧”创始人,自导自演了实验版《夜奔》、《藏》、《余韵》、《浮士德》等系列创新剧目;导演中英版《邯郸梦》《醉心花》《梧桐雨》《319回首紫禁城》等。个人专著《说戏》荣获“2018中国好书”、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著有先锋昆曲《素昆》、昆曲日记《念白》。

48、2015年,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的全面整理工作正式展开。几年来,研究团队精诚团结,分工合作,整理与研究同步进行,成果不断。本书是这些成果的集结,共收录36篇文章,内容涵盖传世四部典籍、佛经、道经、民间文书等,使我们对这批珍贵文献、对中古时期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有更全方位的认识。

49、  内容简介:顾炎武的史学贡献和学术影响举世公认。他的重要史学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山东肇域记》《求古录》《金石文字记》等。其史学特色是强调史学的经世功能,提出“引古筹今”“鉴往训今”的史学价值论。其史学思想突出地表现为对历史盛衰的思考,主张应顺势进行社会变革。

50、    此后,凡是顾炎武外出,都随身用两匹马、三头骡子装书随行。他游遍名川大山,读书,著述,讲学,漫游天下达25年,顾炎武实践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终于成为一代思想家和大学者。

51、  顾炎武所受的良好家教,还有来自嗣祖的知识教诲。绍芾因其本人曾长期困于科举考试的经历,原本无意于让炎武走科举这条路,平时教授炎武的大多是无关科举应试的古代经典,包括《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史学名著,以及《孙子》《吴子》之类的兵法经典。他谆谆教导炎武:“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后来有一位常与其往来的老者向绍芾建议:“此儿颇慧,何不令习帖括,乃为是阔远者乎?”绍芾经不住别人如此善意劝说,才勉强让炎武学习科举文字,但并不指望炎武在科举仕途上有什么发展,所以在炎武十四岁考中秀才后,本该是其一门心思备考举人,绍芾却拿出自己手抄的邸报来给炎武阅读,欲使其知晓国政时事。

52、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53、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

54、原刊《科举学论丛》2018年第2辑;作者:水上雅晴;配图:部分来源网络;编辑:陈蓉

55、 第八讲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观(2021年9月25日)

56、该视频被网友发现并举报,民警接到举报后介入调查。经过调查得知,原来该女子不是货车司机,也没有驾驶货车的相关资格,做出如此行为,纯粹是为了拍视频,博眼球涨点粉丝。

57、朱缃原籍高唐,可他本人却是生在济南,长在济南的济南人,一生之中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济南度过的。

58、“予游蜀已十年矣,生平钓游所经,典型所仰,历历形诸梦寐,忆之恍如前生。父老所传述,又恐其久而或忘,故随意笔之,以慰乡土之思云尔,名之曰《乡园忆旧录》。”

59、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曲,走进顾炎武,走进我们浩大、精粹的中华文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