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汉武帝时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就适合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这倒是跟法家一样。但法家的维护不讲道理,其手段则无非绝对权威、阴谋诡计和严刑峻法(法家称之为势、术、法)。所以,法家之道为霸道,法家之政为苛政,法家之制为专制,法家之治为刑治。结果怎么样呢?秦帝国二世而亡。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
2、 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王符生活在东汉王朝由极盛转为衰弱的社会不稳定时期,而王符的文化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被称为“后汉三贤”之一。今天,我们及时深入地剖析其文化思想内涵,既能认识到王符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又可以意识到王符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社会价值的认识及其深远影响。在这个文化多元发展,中西文化相交融的新时代,王符文化思想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王符文化思想能更深入地应用到当代社会中去,更加为新时代文化赋于更好的活力。
3、在经历了不断的军事战乱与政治动荡之后,到80年代,终于迎来了新的历史文化发展时期。从此,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动乱,经济开始复苏,国力开始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同时,学术界对待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理性和客观,尤其大批地下文献的问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疑古思潮的极大消极影响。于是,必须超越疑古,走出迷茫,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学界共识。
4、作者郑重承诺,本论文为作者独创,如有抄袭,责任自负。
5、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目前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所以,我们要强调与传统接轨,兼容其他文化的优秀精神,而没有必要一味盲目强调与国际接轨。”
6、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商品交换是自山的.竞争是必然的.但这一切不是无序的.健康发展的市场
7、首先,经历近代以来的曲折之后世界瞩目孔子。
8、问题在于,权利不是单数。《世界人权宣言》条款达三十条之多,内容涵盖从生命到财产安全,从经济、社会、法律、政治到文化等广泛的领域。在这张丰富复杂的权利清单中,并非所有的条款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有些权利的保障是其他权利存在的前提,如第三条“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第二十三条“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第十七条“任何人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等,显然比言论、集会及选举的权利更基本。因此,我们不能笼统讲自由,而是通过具体权利观察哪些方面是自由的。反观儒家传统,虽然没有个人主义思想倾向,也没有形成抽象的权利概念,但是,从孔子适卫,期待民众能“富之、教之”,到孟子要求君王“与民共乐”的思想,可以推知儒家的爱民得以保障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条件。当然,教育没有普及、司法制度不健全也绝对是事实。而且更重要的是,缺乏政治自由,没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其实,后者才是激进主义者指摘儒家传统没有人权的真正原因。应该肯定,当代社会的人权之争的确是围绕着政治领域的问题展开的,而且只有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自由才是充分的。但是,通过批判儒家来伸张这种权利,同借助人格自由的理念来推演这种权利,虽然看起来各自目标明确,其实都是思想失焦的表现。在追求政治自由的问题上,当今的儒者或反儒者,都不必拿儒家说事。恰当的理解是,儒家传统没有个人权利意义上的自由议题,但其价值原则并不必然抵制个人权利的发展,至少不是今日公民权利诉求的障碍。当今社会缺乏某些重要的自由权利,不是因为学界未能提供形而上的理由,而是由于现实利益结构对比的结果。
9、说起儒家,不得不说起孔子,春秋时期的一代大师,少家不幸,自小发愤为学,博学多能。青年时做过小官,不得志,后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弟子三千,贤七十二。51岁时,出任过鲁国的高官,鲁国大治,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后归鲁国,晚年修编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致力于教育。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0、儒家思想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以致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是中国几千多年发展积淀下来的优秀思想文化,因此,儒家思想必然会在今后的社会变革和发展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
11、二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
12、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13、 肖滨:“社会主义在价值体系里边还是一个平等的东西”
14、颜子注重自身修养,仁爱诚信,虚心好学,德行出众,无论孔子还是同门弟子,大家对颜回的抱负与志向、操守与德行都是交口称赞的。他长期践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在同门学子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15、 自从2008年秋天开始,我带领本科二年级的学生读《论语》,迄今已经十三年了。我在学校的三水校区带领学生读《论语》,三水校区位于佛山三水云东海森林公园,环境清幽,远离市区,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跟随我读《论语》的每一届学生,表现都很努力,我自己也在反复阅读中收获颇多。
16、 首先我觉得“儒学与社会主义”这个题目非常好,可能五年前、十年前都不大可能会开这样的会,因为很长时间,无论“儒学”这个词还是“社会主义”这个词,对很多人都有点可疑,会担心是否要回到过去。但是,儒学现在已经成为显学,而从今天的会来看,各派的人都有,大家都觉得“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值得认真讨论。我认为这是很大的进步。
17、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孔子说自从颜子去世后,如今再也没有他这样好学的学生了。
18、孔子提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天人观中看出,虽然孔子一生坎坷不断,但他自始至终都不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从孔子的生平事迹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然灾害与人祸,让中国人一次又一次陷入苦难之中。尤其是在1840年后,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然而中国人民何曾放弃过?中国人民始终相信会有否极泰来之时。
19、“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再就是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0、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儒家文化时,都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则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断地从思想、品格、知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给自己充电,从不断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养。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和实践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完全展现其超时代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的。
21、 近代社会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是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入侵导致基层社会溃败的回应。儒学作为经世济民之学,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吞噬社会之今日,是否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再度接引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对于以儒家为社会及文化基调的中国来说,社会主义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内生性?于当下,皆有重新探讨此类问题之必要。
22、第十讲 《孟子》首篇释读 一 朱熹论《孟子》的特点和读法 二 《孟子》首章释读 三 孟子与梁惠王的续谈 四 孟子与梁襄王的交锋 五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六 孟子王道仁政之大端
23、一提到《二十四孝》,很多人就会想到“愚孝”。其实《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并不全是愚孝,我们今天可以重新去看它,找到其中表现了真情实感又能真正使人感动的故事。
24、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25、 在近代中国,社会主义作为一股最为强劲的外来思潮,自日本而进入中国,终蔚为壮观。儒家的大同思想、平等观念、伦理本位、和谐意识、志士人格,都起到了接引社会主义思潮进入中国的重要作用。
26、无论是昔日的缠足,还是今天的隆胸整形手术。都违背儒家思想,违背圣人之言。 孔子谓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此之谓也。
27、自由无须借助儒学伸张,反过来,儒学也不必依靠自由拯救。儒学有自己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仁爱。仁者爱人,所爱之人包括亲人和亲人之外的人。两者的区别在于,亲人之爱如亲慈子孝,结构上是相呼应的,但实践中这种亲情的投射则是无条件的。无条件即不是一种交易关系,不论养子还是养亲,都不能计算回报与成本。养育是尊生,实现天地之德,不是为防老的投资。孝亲是感恩,对生命传承的敬重,即便是回报也非可计量的交换。此外,对亲人之外者则要助人为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特别是对孤苦无助者要抱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既包括“见孺子将入于井”的生命关怀,也包括为保护无辜者挺身制暴的责任,如孟子对成汤在“葛伯仇饷”中为匹夫匹妇复仇的赞赏。儒家认为伦理从爱亲开始,是人的天性使然。由此开始,人才有可能把爱推致、展现到更多的同类身上。此即亲亲、仁民与爱物的思路。
28、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大同”。这个社会“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废者皆有所养”。“大同”理想是人们对原始共产主义的回忆,是对当时阶级剥削、压迫的反抗,也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
29、 对于“中庸”的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30、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的教育思想渊源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
31、近些年来,与“孔子与世界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的同时,华夏儿女也在思考中华文化在凝聚世界华人人心中的作用。世界各地华人的人心凝聚,不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需要,也是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它将使中国与世界人们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
32、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33、 经历两千多年的洗礼,儒家提倡的孝道有许多地方被人曲解了。本文将从孔子的弟子闵子骞说起,从他“芦衣顺母”的故事为始看孔子对“孝”的真正定义和对孝行的要求,并简述“孝”意义发生变化、扭曲的过程,最后简单讨论“孝”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传承。
34、闵子骞真的死板吗?首先,孔子是绝不会赞扬一个不知变通的人的。有一次宰我问孔子:如果一个仁者被告知有人掉在井里,仁者会跟着入井吗?孔子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他认为君子不会因被骗而犯糊涂,君子应该始终有自己的判断。《论语》里颜渊、仲弓、司马牛等人问孔子“仁”,孔子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子游、子夏、孟武伯等人问孝,孔子也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体现的正是“因材施教”,孔子本人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样的孔子会赞扬一个不知变通的学生吗?《论语》里体现的儒家理论是灵活的,如“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更是直接反对走极端的做法,“孝”作为儒家道德体系最基础的一环,更不会强硬、反智,《论语·为政》中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里提到身为子女需要在父母行事有误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劝谏,不能一味遵从;孔子不赞扬甚至鄙弃愚孝的行为,《孔子家语》记载,曾参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铲断后被父亲毒打至昏迷,他苏醒后反问父亲是否累了,孔子对此很不高兴,说“参来,勿内。”他愤怒的是曾参不躲,差点令自己死去,陷其父于不义。孔子不赞同死板的行为,他认为真正的孝除了要发自内心感恩父母、尊敬父母、侍奉父母,还要在父母有过时用合适的方法劝他们改正,使他们免于不义。如果闵子骞行孝道是死板地行,孔子不会给予他这样高的赞誉。
35、儒家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义。孔子首先是一位教育家,儒家继承孔子的办学传统,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教育主要是由儒家承担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是可贵的教育经验总结。之后,孟子提出“教亦多术”,荀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锲而不舍”,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都成为后世学子的格言,即使现在,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仍有启发价值。针对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状况,我们的教育既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也需要继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优良传统。
36、三是儒家的培士思想。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德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起到了很好效果,至今某些优秀的思想和原则对现代官吏的培养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应得到发扬和提倡。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一“行己有耻”,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两条原则可借鉴性就是对官员的培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要知道礼义廉耻,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官吏的培养是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对君的不辱使命可以转化为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下的对民的不辱使命,也就是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培养更多的人民公仆。儒家的培士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对儒家培士思想的升华和改造可以很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
37、 (3)“仁者爱人”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与民同忧,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省刑罚,薄税敛”,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深耕易耨;老百姓所要求的,设法满足他们;不想要的,不要强制他们接受,“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8、余论:在变动的格局中
39、古籍中记载颜回从学于孔子后,少有离开。少正卯与孔子同时期讲学,当时常有弟子离开孔子,转投少正卯,孔子门下于是“三盈三虚”,唯有颜回从未离开,有人就问他说: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学呢?颜回对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且夫子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足吾之为学也,何去之有哉。”
40、我国实现现代化,是走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需要有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