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简介及作品介绍
1、“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战战兢兢地办事)–––––––中国古代,患官场精神病的人肯定很多。(韩非子简介及作品介绍)。
2、所培养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却又不是所培养的人。
3、接下来我们看看韩非子的大成“两面三刀”所谓“两面”,就是奖与惩,赏与罚,也叫德与刑,韩非称为“二柄”。这当然管用。
4、“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一向以“霸道”、“强权”称世,竟然突然讲究起是非、虚实来了。
5、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韩非子简介及作品介绍)。
6、实际上韩非的法,就是输入臣民们头脑中的程序。有此程序,他们将自动成为工蜂和工蚁。韩非的蜂蚁社会就这样建成。在这个社会里,很显然只有君权没有民权。韩非的心目中,也根本就没有民权两个字。他的服务对象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君主。他对君主要说的也只有一句话:守住你的王冠!君权至上,君主唯这就是法家。有没有《黑客帝国》的既视感。
7、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8、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
9、“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把人民当作动物,像训练猴子、海豚,只行赏罚而已。人民皆是没有尊严的。
10、《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11、韩非据史料可考,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12、首先,观点新颖,视角独特。我们对于韩非子的了解,特别是对其政治思想的了解,正如文初提到的那样,作为传统思想中唯一可以被称作“政治学”的学派之集大成者,韩非一向是被诟病的,这也成为秦汉以来的“常识”。历史上偶有质疑于此者,便是韩非子思想被利用之时。该书则从学理上对韩非子的政治思想条分缕析,力图使我们认识一个较为接近历史真实的思想图景,其中很多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论证并没有使我们感到他在强行为韩非子翻案。
13、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14、因为人之常情,无非趋利避害;刑德二柄,则无非威胁利诱。这里面有甜头也有苦头,唱红脸也唱白脸,所以是“两面”。
15、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16、君主怀恨而不发作,搁置罪犯而迟迟不动刑,使群臣暗中憎恨而更加忧惧,因而长期不知结果如何的,可能灭亡。
17、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主要作品为《聊斋志异》。《促织》、《狼》、《席方平》、《崂山道士》、《画皮》等出于此。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
18、韩釐王二十年(前275年),韩国难深重。韩非始读“家有之”的商、管之书和孙、吴之书,也读各类杂书。韩桓惠王十年(前262年),秦将白起率兵攻韩,一下攻取五十城。韩国上d郡守降赵。韩国统治层开始分崩离析。在此前后,青年韩非开始上书。
19、赶紧派韩非去秦国请安,交出国印愿意做秦国的附属国。
20、“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君臣之间一天有上百次冲突)”––––––没有制度、规则、法治的约束,没有人民的主权、治权,上下一日百战的戏会没完没了地上演。
21、大家都知道势派的代表是赵国的慎到,术派的代表是郑国的申不害,法派的代表人物是卫国的商鞅。集法家之大成的是韩非子。
22、不久,秦王政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23、在兼爱的原则下,墨子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对社会做出贡献,甚至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政治理想上,墨子希望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人人平等,人人劳作,大家互相帮助。这就相当于买保险,你去爱别人帮助别人,别人在你困难的时候,也会帮助你。国君是贤明的,在选拔人才上,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和平相处的。很显然,墨子的思想,只是一种温情脉脉的空想。
24、其中,威势是前提也是基础。韩非说得很清楚,飞龙和腾蛇一旦掉到地上,就跟蚯蚓、蚂蚁没什么两样。由此可知,权力和威势才是靠得住的,其他都靠不住。
2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事情有时候要做成他却往往要先败坏它)
26、国势宽松时骄纵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学者,国势紧急时就征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
27、10曹禺,原名万家宝。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28、1曲波,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故事惊险紧张,富有传奇色彩。
29、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散文诗集《野草》,十四本杂文集,和大量的书信。
30、《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睢》、《氓》、《伐檀》、《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31、1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诗派代表诗人。因成名作《雨巷》,人称“雨巷诗人”。
32、余论部分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其韩非子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向,指出秦朝的暴政与灭亡只是韩非子政治思想蕴涵的一种可能性,不能依据秦朝的历史教训去反推韩非子及法家政治思想的特质与属性,而韩非子的公私相分、政教分治的思想在近代日本却得到重视;其韩非子政治思想的理论缺陷,指出追求法律至上以限制皇权的空想性导致暴政的倾向性,制度成本过高以及人事与制度关系问题上的失衡都是其难以避免的缺陷;其韩非子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在“辅助性的历史资源”和“具体实在的本土价值”两个层面为我们提供现实价值。
33、水深五尺之法能淹死你执法者,淹不到制法者。
34、正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执政大臣轻而通报官吏重,这样就会内外乖戾;内外乖戾的,可能灭亡。
35、“明主兼行上下,故奸无所失。伍、闾、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明君同时监视上层与下层,所以不会漏掉一个奸贼。使各级组织:伍、闾、连、县都象邻居,互相监督,告发坏人的就进行奖赏,放走了坏人的就加以诛罚)–––––从商鞅到韩非子,皆以连坐对付“奸人”,为后世所秘用。
36、“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诛罚)莫如重,使民畏之;毁(叱责)莫如恶(厉害一些),使民耻之”––––––秦始皇、曹操、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朱棣、万历皇帝、雍正都继承了重刑峻法的传统。
37、办事迟疑而没有成效,软弱怯懦而优柔寡断,好坏不分而无一定原则的,可能灭亡。
38、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39、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木,而叶遍摇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摇动树木的人,如果逐一地的摄取树叶,即使再劳累,也不能把全部的叶子掀遍;但如果左右的拍打树的枝干,那么所有的叶子便会摇晃了。
40、那人问:“这是为什么?”答道:“君子依照礼制行动,按照道义停止,所鼓吹的学说合乎礼义就前进,不合乎礼义就后退。如此根本不用去担心自己的主张不合乎别人的意志。去劝说别人而又顾虑自己的说词不合别人的心意,那么也就会各种手段无所不用了。”
41、因此当他看到秦始皇仅仅是看到韩非的文章之后就“我能结识这哥们,死了都值了”赏识的太过分了,
42、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前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年,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43、该书虽是韩非子的研究专著,并没有仅就韩非子而论韩非子,而是将韩非子置于先秦的历史背景之中,将其思想还原于先秦诸子的“政治共识”的语境之中,使得班马以来高度被强化的诸子对立,部分地恢复到“和而不同”的本然状态。
44、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45、秦始皇是一个寡恩多忌的人,尽管他爱惜贤才,欣赏韩非,但同时又对于出身韩国贵族的韩非存有戒心。
46、当然,每一个学派的思想家,并不希望自己的思想,仅仅是藏之山林,束之高阁,他们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运用到现实社会中,能参与国家的治理,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思想,其实都是政治理想。
47、在战国时期,号称是产生了诸子百家,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真正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的,有以下几家。
48、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仁者爱人”,这种爱人是有差等的,需要我们本着理性的精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从自己的父母爱起,这就是孝。而孝是人的道德和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仁者爱人”、爱有差等的原则下,孔子的思想发展出了礼。
49、韩非在国家政体方面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还继承了荀子关于封建专制的一些思想,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50、除四害”,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除四害同样隐含着时代密码……
51、《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52、方法论的自觉,在书中也有其他表现。如第二章“理论反思”一节中,作者对以阶级观念为主要内涵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给予反思。此处虽非新见,却反映出作者在思想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此外,书中对“思想动机—客观效果”模式的考察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53、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溢文正,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史界两司马”之一。主要作品为主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皆出于此。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上自战国下至五代计1362年的史实。史书“双璧”之一。
5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5、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56、“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这里所谓的“奸”,主要指知识分子的活动。韩非子建议对知识分子诛心灭迹。可以说,任何专制社会都要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文化法西斯主义。
57、韩非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晚期,而作为一个思想史阶段,战国晚期对于整个战国时代来说,不仅是它的接续和继承,更多的是一种背叛与断裂。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战国是思想创造的时代,战国后期则更多是思想实验的时代;战国诸子重分,而后期诸子重合,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先秦诸子思想由“差异”到“共识”的转变。作者以这个转换为视角,以考察“共识”视域中的儒法关系为切入点,认为在“救世”情怀方面,先秦诸子存在“共识”;在基本的政治价值层面,先秦诸子思想都同源于“古之道术”。因此,作者对“儒法合流”的传统说法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说法“未能摆脱基于学派差异与分歧而形成的‘儒法斗争’的思路,这种思路抽空了法家政治思想中基本的政治价值而将其转手归属给了儒家”。(第92页)这样,通过这个视角的考察,韩非政治思想的时代特点与价值就凸显出来。
58、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与其父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59、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60、“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所以,英明的君主按法律考核选拔人才,不让臣子予智自雄;按法律衡量功绩,不让臣子自视有功。人才不被埋没,过失不被掩饰,并不凭声誉决定进用,也不应诽谤斥退官员)––––––建立客观的功绩评价制度,不听信任何毁誉之辞,这对当今的人事制度有借鉴价值。可惜,人治的古代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
61、大家都知道李斯和韩非其实是同学,师出儒家荀子,所以他就知道韩非的才华在自己之上,一旦他被重用,那么自己就会被冷落,甚至是排挤走。
62、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两都赋》、《白马篇》。曹丕,字子桓。“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y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相与友善,常“游于竹林”。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63、“孤愤台”是韩非子的埋骨之地。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源于韩非所著《韩非子·孤愤》一文,正好也纪念了韩非“驱车劝谏韩王不用”,因此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
64、豪门贵族的家臣被任用,历代从军的功臣却被排斥,偏僻乡村里有善名的人得到选拔,在职官员的功劳反被抹杀,推崇私行而轻视公功的“,可能灭亡。
65、看到根本利益不去追求,知道祸乱的苗头不加戒备,带兵打仗的事懂得很少,而致力于用仁义粉饰自己的,可能灭亡。
66、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主要作品《红楼梦》(高鹗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的命运。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67、“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把大臣往火上烤,言与不言,都有死的危险。所以,我们说,传统政治是以生命冒险的政治,而现代政治则是大家共同遵守同一“游戏规则”的政治。
68、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多为志怪故事。
69、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70、龚自珍,字瑟人,号定盦,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先驱。主要作品为《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71、秦始皇要韩非,赶考先生意淫韩安还巴不得呢,对于古代帝王而言最怕法家主张,韩安昏庸是一方面,保全皇位的清醒大脑思考还是有的,屁股下面的位子是核心。
72、10孙犁,原名孙树勋,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白洋淀派”创始人。
73、《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7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王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王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75、其次,立论诚恳,视野开阔。虽然“批判”之风的学术研究已成历史,但贯彻历史主义的态度于思想史研究之中却非易事。令人欣喜的是,该书很好地做到了这点。作者对韩非子的政治思想采取了“同情之理解”,比如第四章最后谈到韩非子的“法治”体系中,存在着最高权力(君权)没有受到法律有效的约束和限制。作者以为若一味地以此批判法家的“法治”,“势必抹杀掉韩非子在君主政治时代想方设法约束、限制君权滥用、实行理性政治的那份良苦用心和理论努力”,“对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实在难以称之为‘了解之同情’”(第189页)。
76、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77、徐志摩,现代诗人。主要作品为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78、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气力,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最近兴起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79、10梁斌,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作品是概括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方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
80、对人的趋利本性,韩非子毫不掩饰地作了描述。他说,人生在世,除了利欲之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栉风沐雨,费心劳形,不都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试想,在青天白日之下,万丈红尘之中,有多少人因为贪心不足而迷途不返,多少人因为侥幸取利而血染黄沙?大家都知道唇亡齿寒的典故吧?当年晋献公要借道虞国去征讨虢国,用价值连城的宝璧和骏马收买虞国的国君。虞君欣然同意,他的大臣宫之奇极力劝谏:虞和虢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虢早晨灭亡了,那虞晚上就会陷入同样的命运;就像没有了嘴唇,牙齿就受寒一样。虞君贪利忘危,拒不采纳宫之奇的谏言。晋军灭掉虢国后,回师虞国,赖在那里不走。三年以后,找了个借口,轻而易举就把虞国灭了。宝璧和骏马重新回到晋献公手中。献公高兴地说:璧还是原来的璧,马却见老了。虞君利令智昏,引狼入室,留下千古笑柄。在历史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81、官职可以靠权势求得,爵禄可以用钱财买到,可能灭亡。
82、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是一首长篇政治诗。《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绣丽,意象朦胧,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83、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乃采集非官方的传说群情,借以考查民情风尚。《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84、10艾青,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主要作品为《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光的赞歌》等。他的作品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给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很大影响。
85、那么我冒昧地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他的行动与言论相违背呢?”回答是:“游说之难就是他致死的原因啊!”
86、杀没问题,怎么杀?秦王嬴政是什么人,一个统一六国的君主,咔嚓杀了韩非,怎么网罗其他人才,一个月高风黑的夜晚,秦始皇把李斯叫来,虽然没有讲岳飞秦桧的故事但也说的清楚,锅,你给寡人背好了,不会亏待你。两千年后赶考先生会给你卸锅。
87、《五蠹篇》文风峻峭锋利,其五害指学者(儒士)、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兵的人)、商工之民(工商企业),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之首是指“学者(儒士)”
88、贵臣互相嫉妒,大臣权重势盛,在外凭借敌国,在内困扰百姓,以便攻击冤家对头,而君主不诛戮他们的,可能灭亡。
89、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因善写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善边塞诗、宫怨诗。
90、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魔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91、君主无术,就受制于人;民众无法,就犯上作乱。这就叫“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92、“官职可以众求(靠d羽之众取得),爵禄可以货得(以钱财买到)者,可亡也”–––––––封建时代,官官相护,官官相托,是寻常事,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买官鬻爵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
93、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作家。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高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94、姚鼐,字姬传。主要作品为《惜抱轩诗文集》。有《登泰山记》等。“桐城派”奠基人之一。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和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95、“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封建时代只把人当作工具,“上君”也不过是利用他人之智而已,没有人尊重其人格。直到现代,我们也还是追求“成才”,为人所用,或者成为“千里马”,为伯乐所赏识。
96、朱自清,江苏扬州人,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背影》/《春》,高中时学过散文《荷塘月色》。主要作品为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学术著作《经典常谈》,著名篇目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97、“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韩非子只是主张利用民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多数情况下是主张违逆人心,实行强权恐怖统治的。
98、1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