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批判
1、《黑格尔著作集 逻辑学》∙ (德)黑格尔著/先刚译
2、黑格尔对克服意识的对象的运动作了如下的描述:
3、[ⅩⅩⅨ]如果我知道宗教是外化的、人的自我意识,那么我也就知道,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不是我的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外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我知道我自身的、属于我的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宗教中,倒是在被消灭、被扬弃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
4、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地,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最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因此,掌握了这一点的科学就叫作现象学。因此,对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任何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之返回到自我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5、就在于对主体感知封闭的确认,人类永远无法突破自身的精神去认识外物,无论是感性逻辑中的存在、理性逻辑中的存在都是被人类这个固有感知方式规定的。(黑格尔哲学批判)。
6、费尔巴哈这样解释了黑格尔辩证法(从而论证了要从肯定的东西即从感觉确定的东西出发):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句话出自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8、我们已经看到,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占有,或在异化——它必然从漠不相关的异己性发展到现实的、敌对的异化——这个规定下的对象性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同时或甚至主要地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因为并不是对象的一定的性质,而是它的对象性的性质本身,对自我意识说来成为一种障碍和异化。因此,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性。对象的这种虚无性对意识说来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因为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正是它自身的非对象性的即[ⅩⅩⅧ]抽象的自我确证。对于意识本身说来,对象的虚无性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是因为意识知道这种虚无性、这种对象性本质是它自己的自我外化,知道这种虚无性只是由于它的自我外化才存在……
9、亦称《克罗茨纳赫手稿》。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843年3月中至9月底写于克罗茨纳赫,原稿共39张,其中第一张没有保留下来,标题为出版时所加。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
10、参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学习经历,恩格斯青年时期到柏林大学当旁听生(这种事情我干过多次,譬如某大),蹭课,他跟青年德意志派关系很好,后来读了施特莱斯的《耶稣传》——这本书有浓厚的黑格尔哲学倾向,说耶稣作为历史具体的人物和基督教精神没有本质关系,甭管新约还是旧约都是神话。这个观点是具有无神论意义的。然后恩格斯就读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疯狂热爱黑格尔哲学,甚至于拿着黑格尔哲学匿名身份投稿批判当时黑格尔的死对头谢林教授。
11、简单说,就是一个正题转变为一个反题,然后正题和反题又被一个合题综合,而这个合题就是所谓的高阶正题,然后这个高阶正题又会转变为一个高阶反题,于是又会出现一个高阶合题来综合高阶正题和高阶反题,然后不断循环,永无止境。
12、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13、黑格尔对现代性的这一根本危机洞若观火,认为这种分裂的危机既然是精神文化层面的,那就需要依靠哲学来予以克服。康德哲学作为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一方面极具想象力地肯定了这种分裂;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也曾试图通过沟通自然和自由来克服这种分裂,但由于他的二元论哲学立场,他的这种努力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黑格尔早年曾为谢林的同一哲学所吸引,因为他在同一哲学中看到了哲学追求统一的精神和努力。但由于谢林的同一哲学未能将同一视为同一与差异的辩证统一而使黑格尔极为失望,以至于最终与之分道扬镳。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绝对观念论”,“绝对”就是差异中的同一或有差异的同也就是充分尊重差异的同一;它也是上帝、精神和理性。在黑格尔意义上的经验主义大行其道的现代世界,以上述这几个关键词为核心的绝对观念论,遭遇了无尽的讥讽与嘲笑,甚至污蔑和谩骂。
14、第意识、自我意识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因此自我意识,或者,——如果我们撇开黑格尔的抽象而用人的自我意识来代替自我意识,——从而可以说人的自我意识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这里首先包含着:意识,也就是作为知识的知识、作为思维的思维,直接地冒充为异于自身的他物,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思维(费尔巴哈)。这里所以包含着这一方面,是因为仅仅作为意识的意识所碰到的障碍不是异化的对象性,而是对象性本身。
15、马克思在借助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勇敢地闯入了费尔巴哈不敢涉足的社会历史领域实现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倒。他抓住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从费尔巴哈在黑格尔体系中打开的缺口继续深入,要求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观上实现对黑格尔的颠倒。他并没有像费尔巴哈那样满足于固守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这块地盘,这就使他虽然借助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在对人的理解上却超越了费尔巴哈。
16、彻底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把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再次颠倒过来。对马克思写作《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
17、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市民社会,即物质关系决定的国家,社会
18、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9、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
20、黑格尔也讲到人与人的活动,但它被看成是从属于理念活动的。黑格尔不是从现实的人引伸出国家,而是从国家引伸出现实的人;不是把国家看成是人的最高现实,而是把君主看成是“国家的最高现实”。马克思指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给抽象的实体、理念写传记,于是人的活动等等在他那里就一定变成其他某种东西的活动和结果,其次是因为黑格尔想使人的本质作为某种想象中的单一性来单独活动,而不是使人在其现实的人的存在中活动”(2)(P272),因此全部确实的经验的存在,都被思辨地转化为理念的各个环节。
21、《西方哲学史上、下》∙ 罗素著/何兆武 李约瑟译
22、在这里不应把外在性理解为显露在外的并且对光、对感性的人敞开的感性;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理解为不应有的缺点、缺陷。因为真实的东西毕竟是观念。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而既然抽象的思维是本质,那么外在于它的东西,就其本质说来,不过是某种外在的东西。抽象思维者承认,感性、同在自身中转动的思维相对立的外在性,是自然界的本质。但同时他又把这种对立说成这样,即自然界的这种外在性,自然界同思维的对立,是自然界的缺陷;就自然界不同于抽象而言,自然界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ⅩⅩⅩⅣ]不仅对我说来而且在我的眼里看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即就其本身说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有一种为它所缺少的东西。这就是说,它的本质是不同于它自身的另一种东西。因此,对抽象思维者说来,自然界必须扬弃自身,因为他已经把自然界设定为潜在地被扬弃的本质。
23、《黑格尔说 否定与自由》∙ (德)黑格尔著/王运豪编译
24、人类基于我们对客观存在的整顿,以不同的逻辑形式来联系不同的世界万物,我们将其称为逻辑,这是人类主观的整顿。
25、∥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正象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正象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关于这一点以后还要回过来谈。)
26、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面------即在现实中实现哲学继而消灭哲学方面,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触及,这使得哲学的作用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思维上,而没有切入实际,从而不具有物质力量。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27、我们将以《现象学》的最后一章——绝对知识——来详细说明黑格尔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一章既概括地阐述了《现象学》的精神、它同思辨的辩证法的关系,也概括地阐述了黑格尔对这二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28、也就是说,康德提出我们的感知和“知”的范畴只在现象界,你只能认识或认知客体的可感属性,世界的本质或客观存在本身你是永远不可触及的,是不可知的!
29、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其实就是将属性的总和视为绝对,或者说将人类感知中的可感属性总和视为绝对,然后勾销了客观存在或者直接否定了物自体,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没有不可知的方面。
30、桡哲的《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究竟写了什么?
31、而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出现了很严重的逻辑问题:原子是纯粹思想概念,而不应该有现实的实际重量,一旦有了重量,那么原子就不再是纯粹概念,而就变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这就不能导致出来原子的自由运动,如果是概念则不应该有重量问题,如果有了重量问题,那就再是纯粹概念了。因此伊壁鸠鲁实际上走向了错误的路径,伊壁鸠鲁认为不受到自然法则支配,但原子又是有重量的,又是现实生活中所出现,也就是经验世界的,那必然会受到自然法则支配。显然这层区分没有反复理解,当然马克思所引入两者差别的观点是为了论证自我意识的优越性,换句话说,就是内在目的论中的主体的有效性,但是马克思那时候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所以马克思说了普罗米修斯是最伟大,引用了我憎恨天上的所有神,来表示他对以往对那些高高在上压迫和欺侮人类的自由的批判。
32、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33、由此,你也会发现它黑格尔真正合理的要素就正好是我们所要批判的要素的原因。
34、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真实的相互关系弄颠倒了。”在他那里,“应当成为出发点的东西变成了神秘的结果,而应当成为合理的结果的东西却成了神秘的出发点。”(2)(P294)本来,家庭和市民社会产生了国家,它们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从现实的理念产生的。它们结合成国家,不是它们自己的生存过程的结果;相反地,是理念在自己的生存过程中从自身中把它们分离出来。”(2)(P251-252)他反对黑格尔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看成“理念的各种规定”,而是强调它们是“人的存在”的各种社会形式,“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本质的客体化”。所以同黑格尔把理念视为国家的内在奥秘相反,马克思提出“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2)(P293)的论断。
35、在《逻辑学》中黑格尔郑重指出:“哲学具有和艺术与宗教相同的内容和相同的目的;但它是了解绝对理念最高的方式,因为它的方式是最高的,是概念。因此,它在自身中把握了实在的和观念的有限性以及无限性和神圣性的形态,并且理解它们和自己本身。这些特殊方式的演绎和认识,是以后特殊的哲学的科学的事业。绝对理念的逻辑的东西,也可以称为这些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但当方式标识着一个特殊的样式,一个形式的规定性时……一切特殊的东西都扬弃了,并且包盖起来了。”(122)这里的“绝对理念”实际上就是“绝对”,因为理念是概念与实在、主观与客观的统是精神的最高真理。(123)绝对理念的逻辑的东西,就是存在的“形式的规定性”。
36、简单来说,学界内一般都对这篇导言给予了非常高的地位和赞誉,但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带来一种误导:由于马克思这篇文章是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所以就自然而然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关键和核心。
37、当然,“绝对”本身并不是上述那些概念(当然,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还可以添加若干)的机械总和,或它只是一个涵盖所有这些概念的形式总名;我们只要弄清楚黑格尔的那些核心概念,对“绝对”特征的描述就一目了然了。“绝对”概念本身是一个差异中的同一性,作为这样的同一性,它本身是值得我们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考察的。为达此目的,必须从《逻辑学》入手,因为逻辑学在黑格尔的心目中就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或纯粹的思辨哲学”(121)。《逻辑学》是黑格尔本人在世时出版的仅有的两部著作(专著,而不是讲稿)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8、(7)这就是意识的运动,因而也就是意识的各个环节的总体;
39、而到了黑格尔这里,黑格尔直接认为实体即是客体,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实体的主体、客体都是客观的,主体、客体都是具有倾向于对立面、倾向于否定的能动性的,而不再是静态的实体,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实体内部必须有能动性才会世界万物的发展。
40、关于第一点:对人的自我产生的或自我对象化的行动的形式的和抽象的理解。
41、最后,“绝对”作为存在的形式,它是宇宙论意义和存在论意义的,而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笔者宁愿把它理解为“可理解性”,而不仅是合规律性。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即便是非理性事物,也是可理解的。《逻辑哲学论》说: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它是这样的。“绝对”,就是世界之“是这样的”之结构性关系全体。对我们人来说,世界只能“是这样的”,这个“是这样的”不是出于人类的约定俗成或任意规定;相反,它规定我们的存在。另外,对于黑格尔来说,他不认为“绝对”是个静态的结构性系统,而更愿意认为它是一个自我展开的历史过程:“这些范畴和范畴的总体(即逻辑的理念)并不是停滞不动,而是要向前进展到自然和精神的真实领域去的,但这种进展却不可认为是逻辑的理念借此从外面获得一种异己的内容,而应是逻辑理念出于自身的主动,进一步规定并展开其自身为自然和精神。”(131)当然,逻辑理念展开其自身为自然和精神,这绝不是“把思维规律强加给客观世界”(132),因为那正是黑格尔明确批判过的康德的做法。至于逻辑理念如何“出于自身的主动,进一步规定并展开其自身为自然和精神”,那是一个相当困难而复杂的问题,只能留待以后的研究来解答。
42、与谢林一样,黑格尔也把“绝对”称为“实体”(109)。他们二人都深受斯宾诺莎实体概念的影响。(110)但是,黑格尔虽然给予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以很高的评价,但他的“绝对”概念却绝不是斯宾诺莎意义上的实体概念。黑格尔还曾批评过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他的哲学讲的只是死板的实体,还不是精神。”(111)而黑格尔说的“实体即主体”,其实就是绝对即精神:“说实体在本质上既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112)。
43、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认识到一切存在皆为属性存在,无论是客观存在还是精神存在都是属性存在,他认为他的绝对精神就是客观万物本身。
44、西方哲学虽然在流派上各有不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主体和客体,物质与精神,看起来世界是多元的,但是每一种具体的哲学思想都是在强调某种“同一性”,它们总是赋予其中某一种理念的第一性,其他则是第二性的。比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是本原、是第一性的,而意识和思维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45、正是基于人类把自己视为对象,然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知识是基于自身的知识,我们这才能认识作为对象的世界万物。
46、德国人民要求解放,不仅要批判德国的先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作为这种制度抽象继续的黑哥儿法哲学
47、桡哲的《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究竟写了什么?
48、创作好内容很难,创造最优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49、《基督教的本质》(DasWesendesChristentums)1848年版书影。(图源:Wikipedia)
50、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