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摘抄好句108句)

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摘抄好句108句)

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译文:孔子站在河边上说:“过去的如此夫,日夜不停地流去。”

2、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5、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7、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8、《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3、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3、(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2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5、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26、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7、(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28、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9、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0、译文:孔子说:“饭疏食饮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1、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3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34、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5、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6、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7、(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38、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9、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4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1、(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4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43、(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44、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7、寓意: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只有把学习视为乐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53、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4、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

55、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0、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6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63、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64、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65、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6、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7、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愿意按照您的话去实践。”

68、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69、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70、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7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73、(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74、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5、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76、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77、(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7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9、(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80、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81、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8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83、《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便是“刚、毅、木、讷”(《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谦虚。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这便是“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8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85、寓意: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愿意学习,生活在贫困和满足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8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8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88、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9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93、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94、(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95、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96、译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97、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98、(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9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00、《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下面我准备了关于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提供给大家参考!

10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02、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晓,明白。)

103、《论语》以孔子为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另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比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104、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05、译文: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爱在里面了。”

106、”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10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