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文本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它们均出自《雍也》篇,但在文字上与今传本及其他文本有所差异。
4、本文以新近披露的海昏简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定州简等进行比照,对海昏《论语》文本及相关问题做了一个初步的研讨,得出了如下结论:
5、此句恐怕指禮樂所要達到的旨趣和境界。《樂禮》章云:
6、在我们所关注的资料中,最重要的错讹出现在“子游为武城宰”章:“子曰:‘女得人为民乎?’”今传本作“女得人焉耳乎?”“为民”与“焉耳”差异明显,不仅在语义上可另作别解,对于今传本的章句诠释也有着颠覆性的作用。我们注意到,自郑玄以来,传世本皆作“焉耳乎”,但此三字作为语助词不合文法,一直受到学者的质疑。无论是郑玄说,还是何晏本所引的孔安国说,虽对此作了各种弥缝,以至于唐宋以来改“耳”为“尔”,但还是一误再误,难得正解。现在海昏本一出,疑窦冰释。关于这一文句在文献上的释读及相关问题,笔者已有专门讨论,(41)本文不再重复。
7、我们注意到,在海昏简发现之前,出土《论语》简的容字量主要聚焦于60与20字之上。与容字60有关的简牍,以笔者目力所及,在现有资料中只有一支简,即抄写于西汉中后期的悬泉简《子张》篇,“完整简简长23厘米,容字”(29)但问题是,23厘米约为汉一尺,作为尺书,正常书写应在30字左右,现在写至57字,接近很可能是受二尺四寸简的影响。与之相较,其他出土的《论语》简都不以尺书书写,而是六寸至八寸之间的短简。如定州《论语》简长2厘米,为七寸;比定州简时间稍晚的平壤简长度在17厘米左右,不足八寸;黄文弼在罗布淖尔简发现的残简,据其估算为七寸七分;它们的简长皆在六至八寸之间,容字在20左右。(30)
8、(25)王国维著、胡平生、马月华校注:《简牍检署考校注》,第18页。(论语全文文本)。
9、王国维曾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52)海昏《论语》简虽只披露了小部分内容,却为认识早期《论语》的文本状态及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今后出土资料的进一步公布,必将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见闻,带来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全面展开这一研究之前,笔者不揣浅陋,将自己的浅见公之于众,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进一步的讨论。
10、在廉价货品横行的年代,书籍常常起到孩子审美的奠基作用,翻阅精致唯美的书籍本身,就在熏陶孩子的品味。大人和孩子的美好时光,如果是一柱香一本书,看字看画,与先贤神交,这才是真正的贵族教育。
11、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2、“(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周禮·春官·大司樂》)
13、(4)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14、案:此章是孔子禮樂理想的集中體現。前一句所講是四代禮樂,特別推崇帝舜古樂《韶》樂,可以通貫古今也。《樂施》章云:“觀其舞,知其德”,《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所載季札論《韶樂》亦云“德至矣哉”。孔子推崇舜德,這一章可與“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句相發明。學界多據清儒俞樾的意見和定州漢簡文字,將“舞”解作“武”(即武樂),其說未安。錢穆先生以為“此言樂,舞者樂之成”,孫欽善先生亦從此說。後一句則講今樂的情形。《樂本》章云:
15、 (翻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16、例《衛靈公》云:“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7、第《论语·里仁第四》“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条。包注:“见志,见父母志有不从己见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己之谏。” 郑注:“孝子父母在,无所自专,舌阝唯□长道而已。”
18、由前已知,《雍也》篇满简书写时,为每简14字,而查验《知道》篇,却有24字。这引发了笔者在两方面的思考,一是这种容字量与汉代简牍形制的关系如何?它可以反映《论语》及经籍书写中的哪些问题?二是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容字量,其原因何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无疑将有助于推进对汉代《论语》文本及古书的书写形制、文本状况等方面的认知。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20、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1、译:孔子说:“君子合群但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但不合群。”
22、此段話出自孔子,“成”是用樂舞之成來表征王者之功,在“興於詩”章中表示學成、事成、禮樂成。如果再看《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文子問子貢云:“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詩,世道者孝悌,說之以義而觀諸體,成之以文德。”(25)此言應該也是興詩、立禮、成樂之謂,“成之以文德”即是“成於樂”也。
23、张居正则说:“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乃出处之大节也。若负其才能,汲汲然欲以自见于世,则出处之际,必有不能以义命自安,而苟于所就者。子路仕卫辄,冉有从季氏,病皆在此,故夫子独与曾点,以其所见超于三子也。”张居正认为,子路、冉有的问题在于,只有入世之心,没有做“出处”之准备。
2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5、这是一本历时300天打磨,由“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手书“论语”全文、精选郑板桥兰、竹、石等绘画作品44幅,由明代高僧蕅益大师释智旭禅意注解、民国学者教育家江谦补注,并配有当代耆儒逐句讲解语音课程,融书法、绘画、古注、今解为一体的艺术珍藏本《论语》,是一部值得人人诵读、家家藏阅的豪华版“中国人的圣经”。
26、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27、此段主要講大樂同和、大禮同節,禮樂、和節對舉實乃常例。合而觀之,“禮之用和為貴”章也應該屬於禮樂對舉。至於“先王之道,斯為美”一句,在《大戴記·虞戴德篇》有相似句子,應為當時的熟語,有子傳述孔子之語。(20)檢《樂論》章云:“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此所謂“先王之道”,亦即禮樂相須之道。而“斯為美”的“斯”,指“禮之用,和為貴”,對應即為“禮樂”。
2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29、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以德引导,以礼引领,而不只是用纪律约束、用惩罚诫勉,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知荣辱,知进退,“有耻且格”。《论语》,教会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响人,用温和的语言与孩子们沟通,用亦师亦友的心态与孩子们交往。学生收到了爱,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时信心十足。
30、井老师,010-655929songdugc@1com;
31、(24)王国维著、胡平生、马月华校注:《简牍检署考校注》,第14页。
32、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3、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34、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5、(释文中的符号,“□”为简文残泐部分,“……”为文字漫漶不能确定者,皆为笔者所加;而“●”、“△”符号,为木牍所自带)
36、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7、16子曰:“不有祝鲩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3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9、读好书使人心灵净化,读好书使人类进步!论语的读书笔记5《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着—《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40、子路选择的从政对象,虽然是千乘之国,但是,“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选择这种从政对象是需要勇气的,这算是不谦虚。此外,子路要达到的目的——“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也很符合子路的性格气质——勇、不谦让。这是子路的做法。孔子不会这样做,他讲究“为国以礼”,不是子路“率尔而对”的“勇”。孔子的终极理想——天下大同,靠子路的方法是实现不了的。
41、(11)見拙文《周秦諸子書多出於國史家乘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4期。國武案:另一部語類文獻《孔子家語》,近年寧鎮疆先生有持續的研究。
42、(21)《孔叢子·嘉言》載:“萇弘曰:堯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墜,禮樂崩喪,亦正其統而已矣。既而夫子聞之,曰:吾豈敢哉!亦好禮樂者也。”(見《孔叢書校釋》卷傅亞庶撰,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頁)
43、(50)王泽强:《简帛文献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49页。
44、(⑤)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第8期,第12页。
4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6、我們知道,《禮記》諸篇在《論語》對讀文獻中利用率最高。如果加上新出儒家簡中的《禮記》類文獻,《禮記》文本的對讀價值更高。(2)《論語》、《禮記》兩書在成書性質、思想內容和文體書例上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相近的字詞句式、對話記事和義理觀念隨處可見。像收入《小戴禮記》中的子思所作諸篇以及其他通論、制度篇目,收入《大戴記》中的《曾子》十篇、《孔子三朝》七篇,歷來是解讀《論語》文句語脈和原意的重要參照。盡管前賢時彥在利用《禮記》對讀《論語》方面做出過不少成績,但是全面、系統地利用《禮記》文本來解讀《論語》文句還有拓展的空間。
47、海昏《论语》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由于材料尚未完全公布,我们只能试着做些推断。首先,和定州《论语》一样,都采取了另行书写的分章样式,这不仅更多地保留了以前的传统,而且很可能是西汉中期之前典型的《论语》分章样式。可为佐证的是,与竹简书写习惯不一样的是,在可能是刘贺书写的木牍上,不同文句间有自标的“●”符号加以分隔,这说明,墓主在当时不是不知、不用分章符号,而是在载于竹简之上的文本中不用此类符号。其原因很可能就是:抄录原本,保持旧貌。其次,定州《论语》无篇题,而海昏本有,这就意味着海昏本在体例上与后世更为接近,那么,既然定州本在章末有章数的统计,并以符号加以分隔,同样的情形,在海昏简中应该也会存在。
48、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49、官方网站:www.jingdiansxj.cn
50、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5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2、(10)《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87頁。
5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4、(20)参看张焕君、刁小龙:《武威汉简〈仪礼〉整理与研究》前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5、(③)对于它们的释读及相关问题,可参看拙文:《新见的若干海昏〈论语〉简试释》,《孔庙国子监论丛》2017年
56、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7、案:此章歷來解說不各家主要著眼於“性與天道”的含義和子貢為何不得聞兩個問題。多數學者利用《中庸》和《易傳》來解讀“性與天道”,將“文章”理解為典籍或者威儀文辭,將“性與天道”理解為命運、天人性命之類。筆者認為,利用《樂記》對讀《論語》此章,會有新的認識。比如,《樂論》章云:
58、(18)分別見《禮記正義》卷三《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1530頁上、第1530頁下。
59、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候去学习《易经》,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60、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1、(43)《汉书·艺文志》载:“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颜师古注曰:“王吉字子阳,故谓之王阳。”杨军等也指出:“海昏侯墓竹书《论语》当传承自昌邑中尉王吉。”(《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知道〉简初探》,《文物》2016年第12期,第74页)
62、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6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4、夫子所述,文字久远,圣迹难寻,后人欲得圣人精妙道法,唯以心相参。圣人之学,中正平和之气绵绵不绝,体圣人之道,必不离于中正平和之气。圣人之心,包罗四方,观心不失广袤悲悯,几不离道也。我辈读圣人之言,自有本心用处,本心能守中正平和,能体广袤悲悯,即是有得,即践圣人之迹。读圣人书当以此心为镜,以心映心,而后知圣心博大。
65、總的來說,《論語》經過“門人相與論纂”,雖然“語”多片段但確為孔門早期狀況的真實記載,保存了許多孔門公認的思想觀念。而《禮記》成於眾手,沒有經過這種互相討論卻有後儒的修訂編纂,故而帶有七十子後學的門戶之見。當然,也正因為原始記錄者、修訂編纂者多屬於孔門後學,兩書在成書性質上有相當多可以融通的地方。
66、此言雖出自子夏,然亦承孔子而來,直接講“鄭聲淫”,似類《論語》之演義也。
6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8、(⑩)马衡:《汉石经集存》,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54页。
69、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70、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71、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细绎传世文献,这一问题也可得到证明,且司马迁为一关键人物。
73、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汇集当时所有注解,对后世影响很大;
74、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75、“《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6)
76、东汉末郑玄又依据《张侯论》,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共二十篇,流传至今。
77、“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
78、(1)國武案:2008年,筆者曾寫《文獻互證與〈論語〉的詮釋》一文(在台灣大學舉辦的“經典詮釋多元主題研究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未刊)討論前賢利用上古典籍解讀《論語》文句的收獲,注意到“以禮解《論語》”的詮釋路向。2010年,筆者又寫《〈論語〉新詮舉例——兼議傳統治經方法的出路》一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經學:知識與價值”學術研討會上宣讀,未刊)討論“以禮說《論語》”等細節問題。
79、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80、第二列:孔子曰:“吾有知乎?我毋知。有鄙夫問乎吾,空=如也,扣其兩端而竭”△子罕篇
81、有子曰:其为人也考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82、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83、《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84、“小史掌邦國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周禮·春官·小史》)
85、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86、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87、《國語》引文所謂“《故志》”,韋昭注云“所記前世成敗之書。”(12)《周禮》引文所謂“《志》”,鄭眾注云:“志謂記也。《春秋傳》所謂《周志》、《國語》所謂《鄭書》之屬是也。”如果說,《周志》、《鄭書》屬於國別分類的志(記)體,那麼《禮記》應該屬於卿士大夫家分類的記(志)體。考慮到這些《記》與《論語》同出孔壁,或許可以稱之為“家記”。據俞志慧先生的研究,“志”體“確有記事之史,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記言之章。”(13)今本《晉語》、《荀子》所引“《禮志》”這樣的書,或即古本《禮記》的文字。這種“記”體明確記載某一類、某一場合之事,再據事情本身的類例來講大義、發評論,旨在記禮樂廢興損益之事。當然,《禮記》諸篇篇題或取篇首詞,或歸納篇義主題,但在體式上亦略有差異。一般來說,“記”體產生時間更早、寫作方式多樣,“語”體則是在“記”體及相關史書體式文獻基礎上論纂而成。
88、仔细观察海昏《论语》的几条简文,未见任何分章符号。那么,它是怎样分章的呢?我们注意到,载有《雍也》篇的三条简,简长一致,皆上端留白,“子游为武城宰”章与“知者乐水”章由于未写毕整章文字,所以一直写到了简尾,每简皆为整齐的十四字。与此同时,“雍也可使南面”章因字数少,在简的下端形成了留白,并不接续下章文字,这说明,每章文字应该是另行书写,通过分简抄定的方式来自然分章。接触过简牍的人都知道,在简牍上常常有各种符号用来分章,这些符号后来在纸书中逐渐消失。毫无疑问,这些符号是逐渐产生的,而并非一开始就自然齐备。由此,李零曾说:“古代竹简可能不用符号,如同宋以来的古书;有,可能用法也并不固定,要视情况而定。”(11)而现在,海昏《论语》就提供了不用分章符号的实例,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很有意义的现象,更反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内涵。
89、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90、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91、接续这一问题,由本论题出发,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一错讹的背后,可以看出哪些文本方面的问题呢?很显然,“得人为民”改为“得人焉耳”,为字形讹变,是抄写过程中的失误所致。但问题是,汉儒在经籍整理的过程中,一直有着校勘的习惯,这一误读颇为严重,看来在后世,正确的原本已被丢失。在笔者看来,丢失的关键时间点,正是在刘贺之后的宣、元时代。前已反复提及,今本《论语》的源头在西汉元、成时代的张禹,他统合齐、鲁,建构了所谓的“张侯本”。《汉书·张禹传》载:“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浸微。”从本质上来说,张侯本为“鲁《论》”的一种,或者说是鲁《论》范本,直至最终成为了整个《论语》文本的范式所在。也就是说,自成帝之后,《论语》已成为鲁《论》及张侯本的天下,官方本应以此为重要依据。由此,我们还看到,汉末的熹平石经《论语》即采鲁《论》,底本早于张侯本,而校本虽有五家,“皆为《张侯论》一脉。”(42)
9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93、(30)以上数据可参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论语〉介绍》,《文物》1997年第5期,第59页;尹在硕:《中国西北地区出土〈论语〉木简一考》(张德芳主编:《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49页;黄烈编:《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第400页。
9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5、结合北大《老子》号称“善本”的事实,大概汉代的先秦典籍善本应该是以使用古字为一大特点的。海昏本也应是善本,用“智”而不用“知”,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海昏简牍的特别之处在于,竹简上虽一律作“智”,但在木牍之上却写作了“知”,成为所见文字中的例外。(49)难道它和定州本一样,也是古今字混用?笔者以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即使有混用情况,可能比例上也不会太高,应是误笔所致。因为无论是竹简还是孔子衣镜上的文字,已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却都是规整统一的,无“一字多形”的现象,看起来它后面是有一定规范的。这种差异的产生,在笔者看来与文本性质有关。我们注意到,与竹简,甚至孔子衣镜上的文字不同,木牍上的文字很可能属于个人笔录,文字也较为潦草,为私人文本。在这样的本子上进行抄写时,用当时通行的“知”,而不是古字“智”,则不仅正常,还可反映出汉代用“知”字的普遍性,这或许也是后来《论语》文本全部被替换为“知”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96、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97、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98、简牍上为什么要有分章符号?质言之,避免各章文字淆乱。也就是说,当各章文字编排在一起时,分章符号就有了用武之地。反之,如果各章文字不编排在一起,分章符号也就没有意义了。余嘉锡曾指出:“古人著书,多单篇别行。”(12)如再进一步言之,古书的早期形态,应该是由章而篇;由篇而书。尤其是像《论语》这样“各有所记,……相与辑而论纂”(13)的著述,应该是在简牍上先形成一段(章)文字,作为独立单元而存在,然后再将它们缀合起来,系统化为书。这样,当每一章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而存在时,无论撰写还是抄定,就不需要分章符号。
99、孔子的晚年无疑是孤独无助的,从纯粹理想主义回归到以现实基础重新认识时势的心境,是对前大半生的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堪定。
100、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01、(15)國武案:近年,王祎先生綜合諸說認為:“今本《樂記》的部分乃至主體是初發端於戰國時期的公孫尼子,中間經採樂者、諸子等的增刪,最後定型於毛公、劉德等人,取名《樂記》。”(見氏著《〈禮記·樂記〉研究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0頁)總的來講,舊說主要有兩種:或出公孫尼子之手,或為漢儒所作;近年,又有子思子所作一說。
102、 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往。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103、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04、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