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40篇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⑶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6、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7、《弟子规》“出则弟”上有两句话是最根本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把对兄长那么大年纪的人当成是自己的兄长来对待,把父母那么大年纪的人当成是自己的父母来对待,你就把这个孝悌之心尽到了。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够把这个心推而广之的人,那就是圣人。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解决现在的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来抓起,也就是从培养人的孝悌之心来做起。
8、译文:孔子说:“三军统帅可以被人夺去,一个普通老百姓立定的志向却是很难强迫改变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孔子:子桑户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总体看来,行事简约。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3、《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14、⑴论语(lún);⑵说(yuè);⑶愠(yùn);⑷三省(xǐng);⑸曾子(zēng);⑹传(chuán);⑺不习乎逾(yú);⑻罔(wǎng);⑼殆(dài);⑽一箪食(dān);⑾曲肱(gōng);⑿笃志(dǔ);
15、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1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8、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19、孔子:左丘明确实与我关系密切,我们曾一同前往周室,考察礼乐制度,查找文献。
20、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21、冉雍你德才兼备,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树立弘毅之志,不要纠结自己的出身,是金子总会发光,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咱俩出身一样卑微,“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只要自己肯努力,不放弃,树立目标,就会有所建树。“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鲧为父而有禹”(朱熹《论语集注》),古来将相出身寒微者屡见不鲜,后世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是有道理的。
22、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4、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25、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与“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这些思想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交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6、我们现在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怎么来的呢?和谐社会就是要从孝悌来做起。一个人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悌,向上提升,把这种孝悌之心扩而广之,那就是互爱,也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再把这种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切实地用行动帮助他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个互助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才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
2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28、当然我看到现在的父母对儿女也很关爱,但是儿女仍然对父母爱搭不理的,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父母没有起到君、亲、师的作用。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包括一家之长,都要同时具备三个职能:君、亲、师。你不仅仅要领导他、管理他、你还要关心他、爱护他。如果做到了这两件,你不去教导他,他仍然会说谎话、做假账来欺骗你,这都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教诲,不知道为人处事的根本在哪里,所以你还要起到“师”的作用,当然这个“师”首先是身教胜于言教,自己先要做到。
29、 有德之人是智者、仁者。有智慧的人如流水,不断地变化、流动、向前,尽享欢乐,有仁德的人如同高山,巍然屹立,作出榜样,永世不倒。这就是有德者的形象。为了达到德,不断与别人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他们不依赖别人,从自身做起,为人们做出榜样。
30、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某人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不因某人有缺点而不听取他的意见。”
31、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2、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
33、我们从小没有培养出这种和顺恭敬的态度,那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怎么可能和陌生人和睦相处呢?所以我们把“父母呼”前面的父母给它变一下,说“老师呼,应勿缓;老师命,行勿懒;老师教,须敬听;老师责,须顺承”,这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把它换成老板,说“老板呼,应勿缓;老板命,行勿懒;老板教,须敬听;老板责,须顺承”,这个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就处理好了。当然我们希望员工像儿女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老板,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来对待员工呢?这个方法也就出来了,我们应该以父母关爱儿女的心去关爱员工。
34、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
35、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36、四书五经是古代的必读书目。是中国古代文化书籍的合称。包含了古代先哲们在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以及为人出事等方面的主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37、◆部编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146个(WORD)(40元)
38、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39、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40、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考虑,就必然有眼
41、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42、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这样的行为不是君子所为,是得不到大家的尊重。
43、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44、夫子对道义的这种执持坚守,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虽已罕见,却也不乏继承者。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创业过程中摸索出一整套“敬天爱人”的企业哲学。对于这套“以善念善心为本,人生必然成功。”为核心的企业哲学,他非常坚守,希望企业所有员工都能理解并接受这套哲学。稻盛和夫常常和大家交流说:“有人说,拥有什么思维方式,难道这不是个人的自由吗?但是,企业为了员工的幸福,需要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需要不断地成长,这就要求有正确的哲学,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共同的标准。‘将企业哲学强加于人,我很讨厌’,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很明确地告诉他,‘你抱持这种观点,在这个公司我们就无法共事。不理解不赞同公司的哲学,而表面上又装出理解赞同的样子,彼此都不愉快。既然如此,你就应该去和你思想哲学一致的企业工作’。我认为这一点必须非常明确,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45、(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6、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的事。孔子答道:“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了,谁敢不端正呢?”(孔子强调封建时代的执政者尚且要以身作则,意义深远。)
47、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
4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50、前不久,稻盛和夫在盛和塾哲学大会上做了最后一次演讲,对于上述观点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我将自己的这些信念和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实践,和员工共有。这么做不是出于利己的动机,不是为了提升业绩或者让自己轻松。纯粹的动机就是:让员工获得幸福。以这样的方式待人处事,就能度过幸福人生。”他还说,“哲学不是为了驱使员工,经营者要率先垂范,严格自律,不间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员工看到榜样,就会产生共鸣,跟着实践哲学。哪怕只是一名员工实现幸福,经营者就会获得幸福,这才是最大的喜悦。哪怕他离开公司,只要他实践哲学,走在幸福美好的人生道路上,这也是好事。”
5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含义。
52、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53、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扩展资料赏析
54、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鲁国史官,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作者。
5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56、左丘明身为史官,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王器重,对我的政事也非常支持。左丘明深知《春秋》义理,我们经常交换意见,沟通想法,因此他对《春秋》的注疏,很符合我编纂的宗旨。
57、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58、40子击磬①于卫,有荷蒉②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磐乎!”既而曰:“鄙哉!硁硁③乎!莫己知也,斯己则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④。”子曰:“果哉!末⑤之难⑥矣。”
59、◆中考课外文言文强化训练(100篇)(WORD)(45元)
60、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61、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62、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63、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
64、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65、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得。
66、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67、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6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69、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不定,仁德的人不会忧心忡忡,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不前。”
7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71、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而可以终生奉行的呢?”
7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73、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74、⑷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