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观点
1、在行为的道德中,不主张理性和自我的要求。不但如此,正好相反,纯粹意志一旦表现出来,事情也就此结束。
2、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改变看法,但目前我敢肯定:叔本华是无与伦比的。你说过叔本华就某些哲学问题写过一些东西,并且还写得不错。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写出了一些东西?那可是反映了整整一个世界啊,那种清晰和美感令人难以置信。
3、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叔本华
4、(2)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5页。
5、 由上可见,仅仅是推翻一个“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稳定性就荡然无存;那如果同时推翻“时空”与“因果律”,那么我们所有归纳总结来的数学、物理等科学,乃至我们所有基于经验得来的理念和知识也都将不复存在,整个人类文明都将倾覆。(叔本华哲学观点)。
6、人生是否能幸福快乐和内心能否平静安谧取决于你所持有的态度,以及你应对人生各种不幸和苦难的方法。
7、在他对自然界的哲学解说中,机械论,牛顿力学中的形而上学静态世界观占了统治地位。他把宇宙中的基本事物种类看做是有定数的,不增不减,只会转化轮回。这完全不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在他的体系中没有发展衰亡,没有进化,退化。
8、叔本华对黑格尔的上述批评有许多是违背事实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并不是像叔本华所批评的那样。黑格尔对康德哲学既有批判,也有继承。他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主张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的同在哲学发展史上是有功绩的,叔本华对此却全盘否定,这是错误的。而叔本华本人对康德哲学的态度也包含着错误。他肯定康德的自在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而是为了给理性加以限制,为他确立非理性的意志这一精神性的自在之物奠立理论基础。但是,由于黑格尔所主张的是以思维为基础的思维与存在的同叔本华为了肯定自在之物,批评这种同一学说的虚妄,深刻地揭露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本质,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9、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于年出生于波兰旦泽。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一们通俗小说家,但在当时颇有名气。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生活。由于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时常借着旅行来减少相互间的磨擦。就这样,叔本华从小就时常随着父母出游。据说他的父亲脾气暴躁,而他的母亲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聪明美丽。叔本华自己曾说过:“我的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我的智慧则遗传自母亲。”这大概正是他自己给“怪癖”和“天才”做的解释。
10、瓦格纳也在自传中写到:“在四年里,叔本华的书从不曾离开我的头脑思想,到接下来的夏天为止,我从头至尾已研读了叔本华的书四次。叔本华的书对于我的整个一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11、人的本性揭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对诸如人与人格、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政治、智慧等一系列困扰人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见解。
12、 just remember, once you&#xre over the hill you begin to pick up speed。务必牢记,只要翻过山头,你就可以走得更快了!
13、生活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尽职而终的说法是一件善事,它意味着某些人已经了结了他的工作。
14、都是德国人6都是男人7本华可能因为母亲的原因,尼采是自身恋爱经验原因,对女性都有歧视和贬低的嫌疑。(叔本华哲学观点)。
15、其实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尤其是从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以来,就基本上为西方哲学此后几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柏拉图不仅区分“理念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区分了现象和本质,更重要的是他的哲学思辨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家怀特海说,两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
16、沉重的人世的罪孽导致了沉重的人世的痛苦,这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真谛。对我们的生存最恰当的解释莫过于:人生只是某些失误和罪孽的结果,为此,我们正遭受着报应。
17、 最后,叔本华的书真的难懂,很多概念绕来绕去,且基本延续了像数学推理一样的行文流程。上述的内容里面,我仅仅只对叔本华个人的主要思想进行了归纳,还有很多很多的概念我减省了,一方面因为有些内容我也没搞明白,另一方面由于如果全部都囊括,那实在是太多了。
18、我开始翻译他的著作了。你也开始这项工作,好吗?我们可以联名发表这些译作。我一边读着叔本华的书,一边就在想:这个人的名字怎么可能还不为人所知呢,这简直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19、自近代以来,除了个别的哲学家之外,都是从认知出发来提出和回答哲学问题,因而使得认知成为人的行为中最基本的活动;当谈及主观主体时,讲的也是进行认识的主体;讲客体,也是被认识的对象;总之哲学没有超出认知的范围,包括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在内的整个近代哲学传统观察问题、描画世界的基本视角,基本视线,基本的取景框。这种从认知出发的哲学发展到极端,就是黑格尔主义这种雄伟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这个体系将主体、主观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具有创造世界的作用。
20、1833年他在大学受挫后,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渡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
21、 这个推论很绕,我也尽量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22、 在叔本华看来,这三个概念的联系是:“表象”->“理念”->“物自体”。
23、尼采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强力意志,我们可以说,强力意志包含超人哲学。
24、容忍别人的艺术可以通过对无生物实施耐心的方法而获得。根据某种机械的或普遍的必然力,这种忍耐顽强地阻止了我们行为的放肆——是日常生活所要求的一种宽容方式。如此获得的宽容或许也适用于我们与之交付的人,我们要使自己习惯于他们的对抗——无论在何处遇到这种对抗——看作是本性的必然结果。他们赖以反对我们的就是支配非生物的对立的同一条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法则。倘使我们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满,就如同跟一块挡住你去路的石头一样愚蠢可笑。与人交往最理智的办法便是决心利用那些你无法改变其本性的人。
25、总之,所有人都是在不幸的日子降临;取代往日的生活后,才体会到过去的幸福。享乐愈增,相对的对它的感觉性就愈减低,天长日久后,便不觉自己身在福中。反之,对痛苦的感受性却愈为增加。因为原有的习惯一消失,便特易感觉痛苦。我们生存的所谓幸福,是指一般我们所未感觉到的事情,最不能感觉到的事情,也就是最幸福的事情。最令人兴奋的大喜悦,常持续在饱尝最大的痛苦之后。相反,倘若满足的时间持续太长,所带来的却是如何排遣或如何满足其他虚荣心等类的问题。所以,诗人不得不将他们笔下的主角先安排个痛苦不安的境遇,然后再使它们从困境摆脱出来。
26、其他哲学体系之所以连贯一致,是因为从一个命题引申出另一个命题。为此,这些体系的真正内容就必须已经包含在最高的命题里面;这样,从这些最高命题所引申出来的其他命题,很难不是单调、贫乏、空洞和无聊的,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已经在那些基本命题中表达出来了,现在只是作更进一步的推论和重复而已。这种演示性的引申和推导所得出的可怜结果,在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著作中至为明显。甚至谨守此方法的斯宾诺莎,也无法完全避免这些缺陷,虽然凭着斯宾诺莎的头脑,他知道如何弥补那些缺陷。相比之下,我的命题大部分都并非建基于连环推导,而是直接以直观世界本身为基础;我的体系严格地前后连贯一致,一如任何其他的体系,但我的这种连贯一致通常并不只是通过逻辑的途径而获得。更准确地说,我的各个命题之间那种自然的协调一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全部的命题都是以直观认识为基础,亦即以对同一个客体持续地从不同方面的直观把握为基础;因此也就是在考虑到意识的情况下(因为现实世界就显现在意识里),以对现实世界的所有现象的直观把握为基础。所以,我从不担心我的命题之间是否连贯一致,就算有时候在一段时间里,在我看来某些命题似乎并不一致。
27、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
28、追求形而上学的理性真理的系统性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传统。所以,追求哲学理论的系统,是经院哲学形态的发展。针对中世纪哲学的这个传统,真正有革命性意义的哲学是英国经验主义的诞生。它们不再要求系统性成体系的真理,而要求将被中世纪以来的哲学家视为偶性、假象的事实作为惟一的真理。逻辑经验论,实证主义,都是属于这一传统的哲学。这个形态一直发展到今天。马克思本人思想原初形态也属于其类。从这角度看,叔本华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什么新鲜东西。真正创造性革命性的理论创造,是经验论者洛克、休漠、孔德、洪堡和马克思等人。今日反系统性已是今日西方哲学的基本形态。
29、- 《纯粹理性批判》(德)伊曼努尔·康德(译)邓晓芒
30、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其主要标志是他并不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快乐。他越来越宁愿独处,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认识到一边是孤独,另一边是粗俗,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31、人类生而具有与困难搏斗的力量,一旦困难消失,搏斗也就终止,这些力量便无处使用,力量反而变成为生命的一种负担;这时,为了免受厌倦的痛苦,人还需发动自己的力量,同时运用自己的力量。
32、瓦格纳把自己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送给了叔本华,作品上只是写上:
33、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喜爱和接受叔本华的思想,那是因为哈代本身就有自己的直觉和洞见,而这些东西与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不谋而合。此外,叔本华的思想为哈代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基础。这是研究哈代的英国学者贝里的观点。根据贝里所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读完叔本华以后写出的作品。这一作品与叔本华的悲观思想相当吻合,叔本华的名字甚至还在书中出现。另外,叔本华对音乐的见解还通过哈代对苔丝听到音乐时的描写反映出来。叔本华对催眠、哭泣等的见解也在这部书中一一以另一种方式重现。
34、叔本华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他更偏向于内心的探索,反映当时社会开始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是意志哲学的先驱。
35、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则进一步奠定了理性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在进行普遍和彻底的怀疑之后,我们再也无法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的主体,也就是“我思”的存在,我思也可以理解为思维、理性,也就是说,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同时,也是承认了,人的理性是我们一切认知的起点,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的本质是理性,而不是感官经验,也可以理解为:本质先于存在。
36、根据法国作家左拉的传记作者约瑟森所说,左拉写过一部完全是叔本华式的小说,并且名字是讽刺性的《生活的快乐》。在书中,主人公时常琢磨:左右着这一世界的意欲所玩弄的花样,生存意欲的盲目和愚蠢,还有就是痛苦的所有生命。
37、一个人只要和另一个人一交谈,哪怕是极随意的话题,也能立刻感觉到他们之间在智力、气质上的差异或相似。当两个本性迥然相异的人在谈话时,毫无疑问,其中每个人所说的几乎每件事都在不同程度上惹恼另一个人,即使谈话的内容是那样的无关紧要,在多数情况下仍会导致不愉快的气氛。另一方面,本性相近的人则立刻会感到彼此间的一种默契。倘使他们的脾气完全相同,那么,他们之间的交往将是极为和谐一致的。
38、 第三条,叔本华对其有两种解释。首先,他肯定”反正人最终都要死,所以生命终究是荒谬且无意义的“。其次,他又提出,”死亡“可能也是另一种出路。这后者提到的”死亡“并非是物自体的死亡,而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叔本华的原话是”情愿毁灭物欲,寂静、涅槃“。从其用词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叔本华深受东方哲学印度教的影响。更加具体地来说,叔本华追求的是对物自体的根本认识,逃离时空和因果律的桎梏,但一旦要这么做,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也就是说”摒弃人作为人的意义“,转而追求苦难、追求毁灭。
39、 好的,到这里,才是最最地道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了。
40、如果要问,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有什么最明显的区别的话,依我的看法,现代哲学就是要超出认知的范围,冲破传统哲学的认知取景框,变哲学的单向性观察问题的习惯为多向性的。叔本华就是近代打破“认知”传统的第一个人,他首开先河,开始哲学的另一个新的方向。所谓非理性主义就是将情和意、行概括于存在这一概念之下,将其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叔本华第一个从内容上,从基本视角、视野上超越了“认知”的束缚,成为现当代哲学的先驱。当代西方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叔本华的工作,如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青年时期的维特根斯坦、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都是例子。
41、人生快乐的两大仇敌是痛苦和烦闷。事实上,人生的过程似乎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剧烈摆动。
42、 a nation there is a group of people looking at the stars, they have hope。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43、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定会看见许多美景,只是其景色跟刚开始时有所不同,当我们去靠近它时,它又有变化,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今天将成为昨日,昨日已成为历史,每一刻都在变化,对我们的愿望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时常能意外地找到那些别的比我们所要寻求的更好的东西;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往往不在我们着手寻找的那条途径上,因此,我们找不到期望的欢乐和喜悦,惟一给予我们的,只有经验、世故、知识。而这是一种真正的、永恒的幸福,不是短暂的,只在幻想之中才有的。
44、“你知道这一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我已经叫人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凑齐,现在就正阅读这些著作(我还读康德的著作呢)。我看还没有哪个学生像我这样在一个夏天里,学到一门学科这么多的内容。
45、人性中最坏的特点就是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感到幸灾乐祸。这是一种非常接近残忍的感情,它与残忍同根同源,但又有所不同,实际上它们的差别仅仅是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可以这样说,幸灾乐祸取代了我们本应该具有的怜悯,怜悯是这种感情的反面,也是一切公正和仁爱的真正源泉。
46、 康德说:好吧,那既然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皆为表象,而我们又无法触及真正的世界,不如我找一个不依托表象世界存在的东西,这总该是全然真实的了吧。然后,康德找来找去,找到了”道德“,这令他欣喜若狂,认为这就是那个脱离表象世界存在的、全然本质、全然真实的东西。
47、或许虚荣心比其它感官更主要地和欢乐与痛苦有关,因为只有心智的东西,才能产生如此猛烈的震颤。低等动物熟知情欲,但并不知激情的愉悦与爱情的痛苦。
48、 在这里以“时间”为例简单理解一下上述概念:
49、托马斯·曼说得更直接和大胆: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和自我(进入意识的我)——那不是与叔本华对意欲和智力的论述毫厘不差吗?那不是把叔本华的形上学转换成心理学吗?
50、这是因为只要那些命题是全部一起到来的,之后的确就会自动出现协调一致,因为这些协调一致恰恰就是现实自身的协调一致,而现实自身是永远协调一致的。这就类似于我们有时候在首次和从某一个方向观看一处建筑物时,并不会明白这个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但我们相信这之间不会没有关联的,只要绕过了这部分建筑,其中的关联就会显现出来。这种协调一致由于其原初性,也因为其总是经受得住实际经验的检验,所以是相当确切的。相比之下,那种从命题中引申出来的、只是通过逻辑三段论得出的所谓协调一致,轻易就可发现是假的——亦即一旦在长链条中的某一环节是不正确的,是衔接松动的或是有错漏的。与此相应的是,我的哲学有广阔的基础,所有的东西都是直接并因此牢固地伫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51、在这个世界大舞台上,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尔后便永远消失,只有天才过着一种双重生活,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52、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叔本华
53、叔本华认为,每个人对别人的基本倾向,在品性上被定为要么是妒忌,要么是同情,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类的美德和恶德。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54、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感受痛苦的过程,快乐占少数,是彻底的悲观主义。
55、美学受他意志主义世界观的影响,对音乐、悲剧等艺术形式,对艺术美学作了牵强附会的哲学解释。
56、 此后,这个推论也不断出现在科幻小说家的著作中,其中PKD的《少数派报告》中的《电子蚂蚁》一篇非常精彩,大家也可以去看看。
57、叔本华指出,理性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大陆唯理论)都是将认识放在第一位。只有先认识,然后才有对世界存在的知觉,才有对自我存在的知觉。它们将一切理论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叔本华指出,实际正好相反,意志是第一性,认识活动才是第二性的。在认识活动中才区别出主体--客体关系。在第一性的意志中,主体--客体是没有分离出来的。这一立场正是现代哲学的基本倾向。“无聊”的提出为海德格尔哲学开了先河。他在讨论意识的问题时还涉及到下意识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来哈特曼和弗洛伊德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叔本华对哲学家的具体的影响,可以有如下几家。
58、都比较感性都没有很逻辑很严谨的论述他们的哲学观点。
59、 所谓叔本华真正的“悲观主义”态度不是“有个好的东西,我得不到,我认了,因为这是人生常态”,而是“根本就没有好的东西,而最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追求痛苦”。
60、 just like in pure darkness as in pure light, not see anything。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61、▍本文节选自(德)阿图尔·叔本华《附录和补遗·第1卷》中的“论大学的哲学”,韦其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62、《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63、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是讨论意志的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体,自觉的意志体现在人身上,但人越是自觉,就越是痛苦,他必须不断求生存,因恐惧死亡而奋力挣扎。意志的本质就是挣扎,它没有目的、没有满足,欲望的暂时的满足也立刻导致空虚无聊,导致进一步的欲望和挣扎,欲壑难填。所以人生本质上就是无休止的痛苦。意志的肯定意义表现在对生命和繁殖(生命的延续)的不懈的追求,它不受任何认识的干扰而赋予人以自由的特点;意志的否定意义则表现在对他人生命的阻碍和剥夺,即不义和罪恶。由此也就生出伦理、道德、法、正义和国家等等一系列符合“根据律”的表象来,但即使是为了这些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叔本华看来也还是没有跳出根据律的假象。真正的善只在于对一般的生命意志的尊重,即把自己的个体的意志看作普遍意志,善待一切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但人在这样做的时候,无非是看出所有的生物由于生存意志而遭受着痛苦,因而是对它们的同情和悲悯所以并不能使人从痛苦中获救。
64、“我一直以为压抑的理论是原初的,直到兰克给我看了《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的一段——在那里,哲学家叔本华试图为疯癫做出解释。他在那里所说的关于人们全力压制自己,不肯接受某一令人痛苦的现实,完全与我的压抑理论相吻合。我不得不感谢自己并不曾广泛地阅读,这样我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当然了,有人会阅读了叔本华这些讨论,但却忽略了这些讨论而没有发现出什么。……所以,我时刻准备着放弃认为是首先做出这些发现的人,并且是很高兴这样做;在不少精神分析的案例里,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琐工作只是证实了哲学家们直观获得的深刻见解。压抑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柱石”。
65、1837年,他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
66、1844年,在他的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出版。第一版此时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结果第二版的购买者也寥寥无几。
67、叔本华从来不曾故作姿态,他是为自己而写。……叔本华的话语是对自己说的,但如果要想象出他的听众,那就想象是父亲在教导儿子好了。那种话语不拘小节、诚实坦白而不失幽默;听者洗耳恭听,心中深怀爱意。这样的作者是极为罕见的。只要一听到他的音声,马上就会感受到他的健康和力量。我们就好像来到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