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简介及代表作品
1、正是因为朱熹书法遵循传统,同时又张弛有度、意蕴厚重,后世文人对其书法较为推崇。
2、 朱熹(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熹十九岁考中进士,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d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3、“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4、前两日,小编发布了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书法作品,获得了读者的热情关注。这不禁使小编想到了也可以给读者介绍一下理学宗师朱熹的书法,从而有助于我们从书法的角度来比较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朱熹简介及代表作品)。
5、《论语集注》是儒家理学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6、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7、HewasamongthetwelvephilosophersinDachengHallandwassacrificedbyConfucianism.
8、本文主要把朱熹《家礼》放在朱熹家礼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演变历程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家礼》思想内容的考察,来阐释朱熹博采古今众家的礼学特点,并结合晚年的礼学著作和语录来探讨其礼学思想的变化发展。(朱熹简介及代表作品)。
9、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10、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语录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12、ZhuXiisastudentofLiDong,athreefolddiscipleofChengHaoandChengYi,whoiscalled"ChengZhuSchool"togetherwithChengCheng.
13、 1160年(绍兴三十年),三十岁的朱子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字“元晦”。
14、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5、总计全书凡出校勘记7000余条。宋闽、浙二本卷末所附考异及底本之校勘记,清人贺瑞麟所作《朱子文集正讹》《朱子文集记疑》,也择其重要者移人各篇校记。这在朱熹文集整理方面尚属第一次。以上这些工作全面超越了前人的校勘水平,大大提升了整理本质量。
16、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7、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赶至临安,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8、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19、文集共收朱熹诗词762篇,1218首,其创作背景、本事、人事、典故不易弄清,加上语言障碍,给使用者造成了不小的理解困难。此次整理,作者对全部诗词逐篇做了解题和笺注。解题主要提供有关背景材料,从总体上提纲挈领地概括某些篇目的全篇意旨及疏释篇题中有碍理解的个别词语。
20、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21、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波折。
22、朱熹文集编刻源流复杂,版本众多。此次整理,作者在厘清源流基础上,对现存20余种重要文集版本做了仔细校勘。其中,最重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淳熙、绍熙年间所刊《晦庵先生文集》前、后集为海内孤本,由作者首次进行了通校,并据此本增补内容数千字,纠正了今本文集若干错误,提供了《明筮占》《皇极辨》《云谷记》《少傅刘公神道碑》等众多异文;对现存宋刊闽、浙两大系统20余种文集残本第一次做了全面校勘;首次对元刻本《朱文公大同集》做了深人研究,并采校记60余条。
23、作者简介丨陈来,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4、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5、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26、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来等国推崇。
27、ZhouyiReader,theAnnotationofChuciCollection,andlatereditionsofZhuZiDaquanandZhuZiJiyuxiang.
28、朱熹《致教授学士尺牍》 草书1x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9、婺源县(原属徽州地区)人。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诣赠"太师",封"徽国公"。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晚年个人失意,国家也日趋崩溃,他在寂寞和痛苦之中,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消愁。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在福建建阳的考亭筑室课徒,四方慕名而来者很多,由此创立了在理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朱熹死后,送葬弟子竟至千人。生平著述极丰,如《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朱子语类》、《文公家礼》、《朱晦庵集》等。
30、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31、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集注)
32、 1178年,朱子出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建立“白鹿洞书院”,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院”,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该《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不仅成为后续中国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
33、ItwasanotherpersonafterConfuciusinthehistoryofChineseeducation.
34、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翬、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輟,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瞻,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虽然历史上其书法艺术为人推崇备至,而一生曾写下的书迹也不少,遗憾的是失传居多。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现今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為主,大字墨跡很少。
35、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原仲、刘致中、刘冲。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二十一年,受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二十三年,拜罗从门人李侗为师。始知释老之说为非,学问而就平实。二十七年,朱熹自同安弃官回故里,致力学术,历二十余年。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皆辞而不就。淳熙五年(1178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南康军,八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位后,又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总之,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36、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翬、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顏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輟,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瞻,超逸绝伦。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37、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38、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39、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炼丹成。
40、 朱子知漳,知郡人高登(1104-1159年,号东溪,漳浦县人)刚正耿直,力主抗金,奏劾奸d,蒙冤受屈,他上书《乞褒录高登状》,竭力陈情昭雪。亲自撰写“高东溪先生祠记”,赞扬高登“忠孝双全”“百世师表”,还题写对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以示褒扬。
4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42、对于朱熹的书法,由于他理学家的盛名从而使后来者忽视了他的书法成就,掩盖了他的书名。其实,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较少,时人评价极高。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欣赏一下这位理学宗师的书法。
43、当然,朱熹文集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宝库,对其整理发掘具有相当的难度,不可能一蹴而就。新问世的《朱熹文集编年评注》也存在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空间。如评论资料的收集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尤其是港台和国外文献应予补充;各种版本的文集序跋浩如烟海,宜条件具备时进一步展开全面系统的收集;朱熹诗文的系年和佚文的真伪,历来是朱熹文献整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成果的某些相关结论可能会引发不同意见,尚有商榷的余地,等等。相信作者对这些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和后续计划,我们期待该项成果在今后的修订中得到不断完善。
44、朱熹《秋深帖》(致会之知郡朝议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5、纵观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两宋时代是继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个崇尚学术争鸣与重视文化建设的高峰,而“程朱理学”恰恰又是这一高峰的主峰之一。朱熹崛起于南宋中前期,他在思想、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近七八百余年的封建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提出的: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46、 1194年,宁宗赵扩即位,宰相赵汝愚推荐朱子为焕章阁侍制兼侍讲。朱子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子在朝仅40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47、《城南唱和诗卷》是朱熹为应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书写此卷时朱熹年38岁。张栻,字敬夫,号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朱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与张栻在谭州(今长沙)游历城南胜景,其间有许多应酬唱和的诗作,城南唱和诗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和诗一共二十首,描绘了城南风光二十景。
48、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49、(释文)八月七日熹顿首启。比两承书。冗未即报。比日秋深。凉燠未定。缅惟宣布之馀。起处佳福。熹到官三月。疾病半之。重以国家丧纪庆霈。相寻而至。忧喜交并。忽忽度日。殊无休暇。兹又忽叨收召。衰病如此。岂堪世用。然闻得是亲批出。不知谁以误听也。在官礼不敢词(词疑作辞)。已一面起发。亦已伸之祠禄。前路未报。即见归建阳俟命。昨日解印出城。且脱目前疲冗。而后日之虑无涯。无由面言。但恨垂老入此闹篮。未知作何合杀耳。本路事合理会者极多。颇已略见头绪。而未及下手。至如长沙一郡。事之合经理者尤多。皆窃有志而未及究也。来谕曲折。虽有已施行者。但今既去。谁复禀承。如寨官之属。若且在此。便当为申明省併。而补其要害不可阙处之兵。乃为久远之计。未知今日与后来之人。能复任此责否耳。学官之事可骇。惜不早闻。当与一按。只如李守之无状。亦可恶也。刘法建人。旧亦识之。乃能有守。亦可嘉也。李必达者。知其不然。前日奉诿。乃以远困之耳。得不追证甚喜。(六字旁添)。已复再送郴州。令不得凭其虚词。辄有追扰。州郡若(若字旁添)喻此意。且羁留之。亦一事也。初听(二字旁添)其词固无根。而察其夫妇之色。亦无悲戚之意。寻观狱词(四字旁添)。决知其(二字倒写)妄也。贤表才力有馀。语意明决。治一小郡。固无足为。诸司亦已略相知。但恨熹便去此。不得俟政成。而预荐者之列耳。目痛殊甚。草草附此奉报。不能尽所怀。惟冀以时自爱。前迓休渥。閤中宜人及诸郎各安佳。二子及长妇诸女诸孙。一一拜问起居。朱桂州至此。欲遣人候之。未及而去。因书幸为道意。有永福令吕大信者。居仁舍人之亲姪。谨愿有守,幸其誉之也。熹再拜启。会之知郡朝议贤表。(题欧阳修集古录跋)
50、朱子得意门生陈淳在朱子离开漳州后,经常用书信往来的方式向朱子问学求教。1199年与其妻父李唐咨共赴建阳考亭,再度侍学朱子。他潜心学问,积极传播朱子思想,他的代表作《北溪字义》影响巨大,成为研究理学的入门书,被后人称为“东亚第一部哲学辞典”。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朱熹名句
52、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53、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54、(释文)正月卅日。熹顿首再拜教授学士契兄。稍不奉问。乡往良深。比日春和。恭惟讲画多馀。尊履万福。熹衰晚多难。去腊忽有季妇之戚。悲痛不可堪。长沙新命。力不能堪。恳免未俞。比已再上。计必得之也。得黄壻书。闻学中规绳整治。深慰鄙怀。若更有心开导劝勉之。使知穷理修身之学。庶不枉费钤键也。向者经由坐间。陈才卿觌者登第而归。近方相访。云顷承语及吴察制夫妇葬事。慨然兴念。欲有以助其役。此义事也。今欲便与区处。专人奉扣。不审盛意如何。幸即报之也。因其便行。草草布此。薄冗不暇它及。正远。唯冀以时自爱。前需异擢。上状不宣。熹顿首再拜。(卜筑帖)
55、 朱子在漳州正式刊刻的《四书章句集注》,上承经典,下启群学,代代传授,成为南宋以来中国最简要、最普及、最权威的一部教科书,被公认为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元典。它的地位几乎和欧美的《圣经》、阿拉伯国家的《古兰经》相等。近八百多年来,“四书”已然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56、书成之后,广为刊刻。后世对《家礼》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真伪问题上,因《家礼》是朱熹一部未完之作,朱熹死后方现,而朱熹在文集中又极少提及,中间过程曲折,后人遂怀疑它为伪书。
57、ZhuxiwastheonlyonewhoworshippedtheConfuciantemple,notadescendantofConfucius.
5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59、Amongthem,TheCollectionofFourChaptersandSentenceshasbecomethestandardofimperialexaminationandtextbook.
60、白鹿洞书院“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61、此书以以上四书为基础,凡已有定论者扼要采其结论,不再做详细考辨。有四书漏考、失考、所考不当及错误者,则予详细考辨,以期拾遗、补缺、纠谬。经新考定系年及纠正、补充前人结论,重要者凡二百余条,一般性更正尚不在此数。
62、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63、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64、 朱子把“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改革漳州这一地方的“俗未知理”的方略,提出“身修家齐,风俗严整,人心和平,万物顺治,隆及后世”的办学方针。他邀请黄樵仲、陈淳、李唐咨等八位漳邑耆儒为“入学表率”,本人则定期赴校视事讲学,“每旬之二日必领学官下州学,六日下县学”“为诸生讲说”。平时对向他请教的人士,总是以礼相待,与他们讲论经典,常常谈到半夜。
65、由此不难看出,朱熹把《大学》视为理学的纲领,而把《中庸》视为理学的精髓。此外,朱熹认为《论语》和《孟子》也是一定要读的,“以探其本”。
66、此外,还需要注意朱熹一生中特别多样化的别署。比如,因朱熹始祖在山东邹县(山东邹城),故早年自称“邹诉,’;东汉时远祖由青州过江迁居吴郡,故也曾自署“吴郡朱熹”。又因过江后,朱氏一支曾居住在安徽当徒县境内的丹阳镇,后又南迁居平陵,故也自署“丹阳朱熹”、“平陵朱熹”。唐末,朱氏再度南迁至徽州,后定居婺源,故自称“婺源朱熹”;又因徽州古属新安郡,也常署“新安朱熹”。朱松早年曾在徽州歙县城南紫阳山读书,朱熹也因此别署“紫阳朱熹”。淳祐六年(1246),宋理宗御题“紫阳书院”匾额赐歙县城南紫阳山读书处;后来,人们也把朱熹晚年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的讲学处“武夷精舍”也称“紫阳书院”。因此,后世学子尊称朱熹为“紫阳先生”。
67、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68、朱熹一生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但并未受到最切实的重用。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二十一年(1151)春,铨试中等,授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二十七年(1157)十月,以四考满罢归,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闲居生活。直到孝宗淳熙五年(1178)八月,除知南康军(江西星子),次年三月到任,八年(1181)三月离任。八月,出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次年九月离任。光宗朝绍熙元年(1190)四月,知漳州;次年三月,除秘阁修撰,四月即以提举南京鸿庆宫奉祠归乡。四年(1193)十二月,知潭州(长沙),兼荆湖南路安抚使。五年八月,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即位不久的宁宗皇帝讲《大学》,十二月即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再次奉祠。自此,朱熹的政治生涯结束。庆元五年(1199)四月,以朝奉大夫致仕。从首次出仕到最后奉祠,在长达整整四十二年的历程中,朱熹真正在任的时间竟不足八年。因此,朱熹与同时代的知名卿士有着很不同的经历,他的一生是以著述与讲学为主的一生;但又非属于隐逸一派,而是先出游四方论学,后卜居武夷讲学。朱熹的传世墨迹:《蓬户手卷》国外私人藏,全卷包括三部份:题耑。朱熹行草手102字。宋文天祥、明方孝孺、祝允明、海瑞和唐寅之题跋。《周易系辞本义手稿残卷》日本藏《行草书诗札》南京博物院藏《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向往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四书注稿》辽寧省博物馆藏《书翰文稿卷》辽寧省博物馆藏《论语集注残稿》日本藏《致彦修少府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书易系辞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 国内私人藏《致程允夫书》辽寧省博物馆藏《赐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深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卜筑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朱熹书法作品举例
69、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朱熹墓建阳黄坑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南剑三先生”李侗的教诲,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
7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71、 朱子还公开讲学,据漳州府志载,朱子在白云岩开讲《诚意篇》。至今白云岩尚留朱子讲学的遗址,有石碑刻“紫阳夫子解经处”,还有朱子手书:“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72、透过朱熹的这些诗歌作品,可见朱熹是艺术风格丰富且多元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让读者领略到一位严谨理学大师的另一面,亦使人们对朱熹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73、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74、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75、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76、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77、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阕。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彻。
78、朱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79、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