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72句集锦

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72句集锦

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1、东汉《国家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历史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2、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3、谦:谦虚谨慎 , 好学穷理;满则招损 , 谦者受益;

4、家和万事兴,邻睦百年福。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5、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6、出处:清代朱柏庐《朱子家训》释义: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关于家训家风家规的古诗句或者对联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7、广州海事局d组沈建南副书记就传统和弘扬家风家训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强调,家风,对于d员干部来说,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d风、政风、国风。d员干部职工应以家庭为单位,以部门为单位,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我局政风、行风全面提升,为广州海事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政治生态环境。

8、  姚明则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9、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德惠人生,品立天下。

10、  1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11、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又称“中兴第一名臣”;追赠“太傅”,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12、明:人贵自知 , 自知则明;偏信则暗 , 兼听则明;

13、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

14、  200、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15、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曾国藩

16、  1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17、作为晚清著名的大学士和朝廷敕封的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的府邸大门却是非常狭小和简朴,仅容两人并排通过,透着浓浓的谦逊和低调的内敛。

18、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19、(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20、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21、苏洵: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

22、我们今天也常讲,孩子有一个青春叛逆期。叛逆是怎么形成的?有时和父母的挑剔、拘束过甚脱不了关系。可见,父母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孩子被过分管束,他的天性就被完全遏制。所以,治家贵严,但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宽严并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觉得宽松、不拘束。

23、理学大家朱熹也言:“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24、尝思之良久未能改过。某日读《曾国藩家书》“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猛省,读之体会在身上,效之践行。

25、  取名拟字,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期望,或是取名者的一种道德向往与追求,在讲求典雅的文化家族,这是一种体现品位的行为。颜之推以前人为自己取名的得失,向子孙传达了其中的原则与禁忌,而没有简单以“取名拟字应遵循哪些原则”“起名字时应避免的几个误区”之类的条目来说明,循循善诱,使自己的本意明白地表达出来,又不致过于严肃刻板,其试图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后人体悟优美之门风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

26、他听了唐先生这一席话之后,在日记里写道:“昭然若发蒙也”。

27、  1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28、曾国藩曾总结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律”,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最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

29、  在《勉学》篇中,讲到学习重要性的时候,颜之推还以距他较近的历史为例,讲了梁朝的贵族子弟们只追求舒适奢靡的个人生活而忽视学习,在太平年景无限风光,到了改朝换代之后,他们就因为并无真才实学而被冷落,反而不如那些凭借个人才学受到任用的平民子弟。

30、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 《曾文正公家训》

31、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32、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33、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重视兄弟间和睦与家族间团结的传统。

34、释义: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35、硬:刚正不阿 , 铁骨正之;迎难勇进 , 雄壮豪迈;

36、《过南城县麻姑山》-作者:崔橹朝代:唐-似前如却玉堆堆

37、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曾国藩

38、(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39、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40、  (深读)对于教育孩子傅雷付出了许多,但他仍然是频频自责:“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他还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41、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42、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

43、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错误而否定他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一点怨言而忘记别人曾赋予的恩惠。所以看人要从整体出发,不要因为局部的瑕疵而全盘否定,更不要以貌取人。《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即是爱一人但是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但是了解他的优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抱有一颗公正客观的态度。

44、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规,而日高即明。贤否智愚,所由区也。译:(人才的高下,主要根据他的志趣高下来确定。志向低的人安于现状,摆不脱世俗陋规的束缚,因而让人觉得越来越卑污。志向远大的人仰慕古圣先贤,因此一天一天地高明起来,人才的优劣和智愚,就从此开始区别开了。)

45、0淡:人我之际 , 须看得平;功名之际 , 须看得淡;

46、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47、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有关家风家训的诗句

48、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49、缓:事缓乃圆 , 好从慢得;从缓待变 , 应对自如;

50、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51、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要当众点明别人的缺点而隐藏自己的不足,夸奖自己的优点却去嫉妒别人的长处。此所谓浅陋之人,众人皆不愿与之共伍!如汉高祖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士兵而已。”刘邦又问:“那么对于你来说呢?”韩信回答道:“越多越好。”后来韩信被杀,并不是不无道理。

52、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求福;古人因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53、⑤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54、《帝范》“求贤、审官、纳谏、崇俭、赏罚、崇文”等十二篇,“帝王之大纲也”,教育太子为君之道,以身垂范,“安危兴废,咸在此焉”。

55、    以希腊古典哲学(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和东方哲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为例展开对比,详细介绍了东西方家风家训的渊源。

56、④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7、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58、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59、公生明,偏生暗。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60、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61、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

62、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汉族,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63、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64、《小宅》-作者:白居易朝代:唐-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

65、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有哪些关于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家风家训家规的名言名句,有以下52条:把老人当孩子珍重,把孩子当朋友尊重。

6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

67、家有老,万事好,孝为道,需行早。心手相连共享美好生活,风雨同舟共创平安之家。

68、这属于中道的思想,既不放纵,也不太严。可见,父亲在家里一定要有尊严,父亲没有尊严,父子之间毫无规矩,嘻嘻哈哈,到关键时候管不了子女,就说明你没有威严,你说的话,子女不相信,他们没有把你当成家长一样尊重。

69、(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70、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71、《包拯家训》载宗法:“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亦称开除家籍。包拯的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