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三大代表人物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2、荀子也是够悲催的,正因为这俩“逆徒”,荀子不被视为儒家正宗,不被请入孔庙享受祭祀。这里先不谈荀子,就说韩非,他虽然师从儒家,但却对儒家思想深恶痛绝,他认为儒家思想虚伪至极,在《五蠹》里,韩非列举了社会上五种蛀虫一样的人,其中就包括儒家。
3、法家的主张,归结起来就是:法势术三字,以法律为根本,倚仗君主的权势,以法术治理国家和臣民。根据这个标准,归属于法家的人物主要有:管仲、子产、李悝、申不害、慎到、吴起、商鞅、韩非子。
4、在社会政治理想上,孟子提出了推恩与人的“王道”理想与“仁政”措施。孟子最精彩的思想,莫过于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个思想在那个时代,绝对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
5、其一君之忠臣不若一国之能臣。慎到把法治条件下的君主驭人之术总结为两条:一曰“尚法不尚贤”,二曰“君无事臣有事”。慎到反对“尚贤”而提倡“任能”。慎到坚持“不用忠臣”,不相信那种“空言忠心”的臣子。
6、法家思想的主张到底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魔力,让这些帝王如此的青睐呢?答案,就藏在《商君书》里。商鞅是怎么阐述法家治国之道的?“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说白了,法家就是一套如何削弱民众;(法家三大代表人物)。
7、韩非认为这都是些狗屁逻辑,那些当兵的,谁家里没有妻儿老小需要照顾,都逃跑的话还打什么仗呢?这样的国家漫说有一个黄帝,就是有十个黄帝也治理不了(黄帝,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8、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互爱互利、兼爱、非攻”。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
9、人心之险恶,政治斗争的凶残,远非韩非的“法术势”所能完全驾驭,一个政权的长久统治也不是光凭“法术势”就能万事大吉。秦二世而亡,除了君王失德,小人得势,与严刑峻法、君主专制不无关系。但如果将这个锅让韩非所代表的法家来背也是有失偏颇的。
10、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11、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后,在如何对待儒生和儒家学说问题上,李斯与扶苏产生了很深的政治歧见。李斯主张赞同始皇帝主张,“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一手促成了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文化浩劫事件之一——“焚书坑儒”,而为秦国继承人的扶苏却从政权稳固的角度考虑,主张宽刑缓赋,与民生息,并同李斯产生了庙堂廷争,从而导致始皇帝震怒,名义上废掉了扶苏继承人资格,发配九原蒙恬军中历练。法家其他代表人物——李悝与吴起李悝,中国战国时代例行法家操作和法家理论建设的第一人,中华第一次成功变法
12、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时期的权臣。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3、他们都属于权臣,是臣子中的翘楚,君王一人之下,百臣万民之上。有言听计从之君王宠爱,有一呼百应之属下奔走,手握权柄,决断大政;他们都为秦国的富强立下汗马功劳,都受到君王无比的信任和宠爱,都在新君即位后以谋反罪被清算,一个被车裂,一个被腰斩,惨不忍睹。
14、恃术而不恃信,故浑轩非文公(晋文公逃亡的时候,属下箕郑捧着吃的东西跟从,后走散,箕郑忍饥挨饿不敢食。晋文公以其忠而封一个地方的令,大夫浑轩闻而非之,曰:“以不动壶餐之故,怙其不以原叛也,不亦无术乎?)”(外储说左下)。
15、吴起一生为名利所扰,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将。他既有“杀妻求将”的恶名,也有“强魏扶楚”的功绩。可以说是一个有着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据记载,吴起一生组织的大型战役有72次,小型战役无数,竟无败绩;而且在魏国和楚国都主持过改革活动,其政治才干也颇引人瞩目。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改革,使他成为楚国贵族的众矢之的,最终惨死于乱箭之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变法而亡的法家人物。
16、勾践贱身事吴后灭之,文王忍辱武王伐纣,故曰“守柔曰强”。
17、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菏泽市定陶区)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18、 管仲不仅强调“以法治国”,同时也注意建设道德体系,使法治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他以“礼义廉耻”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且上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地位,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19、史学界,一直都有着“儒表法里”的说法,意思就是,中国这些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往往是用儒家学说作为幌子,给自己拉虎皮,扯大旗;但是,真正指导他们对国家进行统治的,就是商君书,韩非子;法家思想。
20、申不害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申不害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就是收回韩国三大强族特权,摧毁城堡,让财产充其国库,这样所有权利都在君主手上,也就不存在什么国家动荡了。
21、李斯是个患得患失、自私的人。正因为其自私的性格特点,所以其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总是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未能以一个真正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做出最有利于秦国稳定发展的选择。
22、前已说过,法家分为势、术、法三派,商鞅推崇法派,法派的缺点是毫无人情味,而韩非是势、术、法三派的集大成者。
23、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24、法家思想在事功上也不断有重要的传承者,“后此者惟诸葛亮专任法律,与商君为同类。故先主遗诏,令其子读《商君书》,知其君臣相合也。其后周之苏绰、唐之宋璟,庶几承其风烈”。应该说,诸葛亮身上儒家、纵横家、阴阳家的色彩也很浓厚,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人物,不能全以法家视之。
25、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先秦时期,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 )
26、虽然法家思想分为 “势”、“术”、“法”三派,但其实三派都是相辅相成,基础都是法治,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27、C.因为社会的急剧发展,需要新的学说和理论来支撑
28、李斯作为秦国丞相,是秦灭六国的总策划师,他精心策划了兼并六国的先后次序,并在秦灭六国之后,建议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
29、士_(?-前548年),中国春秋时代晋国法家先驱、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讳_(范_),谥号宣。范文子士燮之子。又称范宣子。
30、熟悉春秋战国历史人都知道,秦国以法家为统治思想,在秦国法家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商鞅和李斯。他们两个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而且他们的不同点更为重要,也是决定了他们各自的人生命运。
31、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世。
32、其次,则是所谓法家到底是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的问题。我觉得,它既是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很多话语不一定是政治家要求我们说的,也不一定是学术自身产生的要求,而是社会天天给你提供相关的信息,反复刺激你,让你不得不回答。研究者应该解读的,也正是社会上提出来的、平素不念书的人所回答不了的问题。如果研究者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觉解,或者说的话都是老生常谈,把几千年前的陈棉旧衣再拿出来晒一晒,那还要现代学术和自诩为当代学者的你我干嘛,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