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论语全文40篇72句集锦

论语全文40篇72句集锦

论语全文40篇

1、译文:孔子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不仅听他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o)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磬”,是古代石制的打击乐器。“荷蒉”,就是挑着草筐。“荷”,指肩扛,肩挑。“蒉”,是草编的筐子,盛土用。“硁硁”,形容击磬的声音。“深则厉,浅则揭”,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的诗句,穿着衣服涉水叫厉,提起衣襟涉水叫揭。诗的原意是,水深就垂衣缓缓过,水浅就提裙快快走。这里用来比喻处世也要审时度势,知道深浅。“末”字,指无,没有。“难”字,指责难。

5、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反躬自问有无同他一样的毛病。”

6、译文:孔子说:“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小

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8、译文:孔子说:“听到马路消息就到处传播,那是违背道德的。”

9、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10、⑵“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信”即“诚信”,对待一切人都应如此。

11、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12、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与“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这些思想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交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5、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17、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18、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19、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1、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22、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2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2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2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6、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坏事。小人恰恰与此相反。”

27、“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2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29、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30、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31、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32、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中考课外文言文强化训练(100篇)(WORD)(45元)

34、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3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3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37、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8、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39、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4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41、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42、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3、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4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5、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

4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7、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9、译文:孔子说:“不断学习和复习,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吗!

50、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1、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孔子以松柏傲霜雪为喻,赞颂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高贵品格。)

52、《论语》二十章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5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4、《论语》十二章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等三方面的道理。

55、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56、高宗谅阴:高宗,商王武丁。谅阴字又作梁闇,天子居丧之庐。一梁支脊而无楹柱,茅垂于地,从旁出入,曰梁闇。后代僧人所居曰庵,即闇也。以其檐着地而无牖,故曰闇。以其草覆而不开户宇,故曰菴。其实一也。

57、《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58、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59、⑸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6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1、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62、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扩展资料赏析

63、这一段只好作这样的解释。老实讲,这段书我还是有点怀疑,可是资料无法查考,我只知道“谅阴”是与丧事有关,这一段现在只好照古人的意思,暂时保留,将来再看。因为我读的书,到底有限,也许将来别的地方会发现新资料。

6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5、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66、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67、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德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有以它为乐的人。”

68、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69、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1、译文:孔子说:“三军统帅可以被人夺去,一个普通老百姓立定的志向却是很难强迫改变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