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论语全文文本53句集锦

论语全文文本53句集锦

论语全文文本

1、这里谈论的是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学习,不仅要口读,更要用心去思考。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本章是这样注释的,“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意思就是如果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通过思考去理解、感悟,也就是“不求诸心”,只能是昏昏然无所得,也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2、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正义》都是对何晏集解所作之疏。(论语全文文本)。

3、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当面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在聊天结束后回答曾皙的问题时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有的从政对象再小也是一个国家。“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宗庙会同这一类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华太谦虚了。

4、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6、(⑦)以上问题,可参看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

7、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8、(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10、1728年,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亲笔手写《论语》

11、案:此章向有兩說,一種意見將其視同於老莊之“無為”,然多數人的意見還是認定堯舜之“無為”指的是立身正或者任官得人。筆者認為,此章的關鍵是“無為”和“恭己”兩詞。為者,作也。舜之不作,以“《韶》繼也”(《樂施》章)為著例,孔子贊嘆其“述而不作”。前賢引群書以證,比如《中庸》有云:“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篤恭即恭己,正南面即天下平。又檢《樂論》章云:

12、“知之为知之”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孔子的这种主张体现了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成见的求知态度和思想方法。

13、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40)黄怀信:《今本〈论语〉传本由来考》,《文献》2007年第2期,第76页。

16、四个人的志向一比较,显然曾皙的志向最小。孔子为何当面赞成他呢?这自然不是鼓励之意。孔子听完曾皙的回答,“喟然叹曰”,这“叹”从何而来?孔子此时已经年逾不仅“耳顺”,而且已经“知天命”“不惑”,这一切都来源于孔子自己的生命体验。拿“四十不惑”来说,自己活到四十岁,发现有些事情因为年龄、自身条件,还有时代的因素,已经无法做成了,基于这些条件,只能做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因此对于是否做其他事情,不再有疑惑了。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这是人生规律。孔子能做什么呢?礼乐教化,曾皙的这种小范围的祭祀不正合孔子此时的人生志向吗?这是孔子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否定其他弟子的意思。

17、此言雖出自子夏,然亦承孔子而來,直接講“鄭聲淫”,似類《論語》之演義也。

18、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9、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20、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

21、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22、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3、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24、陈文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首届“卓越教师”奖获得者;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教学名师,省高校师德标兵。国务院侨办“外派教师”专家,多次应邀赴美国、东南亚诸国讲授“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深受当地华文教师好评。从教40年,以文艺学、美学为主攻方向,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首席专家,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开拓者。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余篇,出版学术论著多部(《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走向学者之路》、《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等);主编教材多部(《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等)。近15年在国内外作各类讲座、讲演近百场。

25、(25)王国维著、胡平生、马月华校注:《简牍检署考校注》,第18页。

26、“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2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28、第《论语·里仁第四》“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条。包注:“见志,见父母志有不从己见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己之谏。” 郑注:“孝子父母在,无所自专,舌阝唯□长道而已。” 

29、由前已知,《雍也》篇满简书写时,为每简14字,而查验《知道》篇,却有24字。这引发了笔者在两方面的思考,一是这种容字量与汉代简牍形制的关系如何?它可以反映《论语》及经籍书写中的哪些问题?二是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容字量,其原因何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无疑将有助于推进对汉代《论语》文本及古书的书写形制、文本状况等方面的认知。

30、(6)《漢書補注》,王先謙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875頁。

31、《论语》自古到今已经有上千种译注。所有的注解版本都各有特色,但侧重点都有不同:朱夫子的注解侧重于义理,张居正的注解侧重于修身治平,南怀瑾的注解侧重于文化和修行,钱穆的注解比较全面,杨伯峻的注解侧重于文译……

32、什么叫古今字?按照学界的一般通识,“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44)在汉初至武、宣之前,由于中国文字进入了所谓的“隶变”阶段,这一时期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书写中的新旧并存,多样性鲜明。就经籍的转抄和写定来看,在以今文隶书转写先秦典籍的过程中,一方面用汉代的今字来加以书写,另一方面又往往保留了一些古字的写法。这样,这一阶段的简帛文本在文字上往往古、今杂陈,出现了所谓“一字多形”的现象,定州本《论语》就是如此。(45)毫无疑问,这样的文本在规范性上存有瑕疵,文字的整齐统一成为了发展方向。所以,我们看到,此后无论是今传本还是作为汉代官本的熹平石经本,文字上都做了统一工作。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进,文本在演进过程中,古字越来越少,逐渐整合于今字之上是趋势所在。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经籍在书写的过程中,为了“存古”的需要,往往会保留古字,甚至还有将今字改回古字者,也即所谓:“经文多存古字”,(46)成为了经籍的一大特色。

33、此所謂“制度文章”屬於禮器的形制飾貌。孔子嘗謂子貢為“瑚璉”一類的禮器,指的是禮器的器形和功用,我們懷疑孔子與子貢經常討論禮器及相關問題。因為所聞孔子的“文章”言行為多,故子貢在《論語》中多次表彰孔子的禮樂之風。再檢《樂記》諸章,文中涉及“性與天道”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講“性”,《樂本》章云:

34、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有子曰:其为人也考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36、(20)参看张焕君、刁小龙:《武威汉简〈仪礼〉整理与研究》前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37、在我们所关注的资料中,最重要的错讹出现在“子游为武城宰”章:“子曰:‘女得人为民乎?’”今传本作“女得人焉耳乎?”“为民”与“焉耳”差异明显,不仅在语义上可另作别解,对于今传本的章句诠释也有着颠覆性的作用。我们注意到,自郑玄以来,传世本皆作“焉耳乎”,但此三字作为语助词不合文法,一直受到学者的质疑。无论是郑玄说,还是何晏本所引的孔安国说,虽对此作了各种弥缝,以至于唐宋以来改“耳”为“尔”,但还是一误再误,难得正解。现在海昏本一出,疑窦冰释。关于这一文句在文献上的释读及相关问题,笔者已有专门讨论,(41)本文不再重复。

38、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9、通过查核出土文献,可以知道的是,简帛古书的容字,各本之间差异极大,往往给人一种杂乱无章之感。由此我们注意到了李零的一段评述:“竹简容字多少是随简长、字体大小而有所不同,数字并不固定。但同一书手抄写的同一书则每简字数大体相近。”(18)由这段文字,虽还看不到对简牍容字问题的确定性结论,但有两大相关确定性要素得以凸显,一是简长问题;二是同一文本的容字问题。前者人所共知,简单地说,简的容字与简长成比例,一般简越长,字越多。而就后者来说,则具体到每一文本之上,容字量具有稳定性,并非随意为之。我们看到,按照汉以来的文献记载,简长有一定的规制,这一点在出土资料中得到了某种映证,为此,王国维曾撰《简牍检署考》做专题讨论。但就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一制度虽在先秦能找到若干渊源,但得以确定的时代应该是在汉。也就是说,在先秦似乎相对比较随意的简长,在汉代逐渐有了制度规范。而由于容字与简长成比例,这就使得我们的研究有了突破口。下面,就具体论之。

40、此句大意是說,《禮記》諸篇的成書經歷了兩個階段:先是,“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所聞的內容原來都是孔子門人聽來的言行,當時通稱為《記》;然後,“後人通儒各有損益”,七十子後學至漢儒陸續修訂編纂成書。由於漢代禮家傳授這些《記》,故稱為《禮記》,其主題也與禮事、禮義相關;由於後人通儒各自修訂這些《記》,故《禮記》帶有濃厚的門戶之見和時代烙印。

41、译: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42、习汉史者皆知,海昏侯刘贺卒于宣帝时期,而《史记》在武帝时代完成,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海昏《论语》中的篇题依旧不用篇序呢?笔者以为,此时篇序的采用虽已开始,但并未全面展开。要之,在篇题之后加上篇序,虽说是从武、宣时代开始的,也可以说,这一时间点开始了后世篇题规范化的历程。但范式的建立与推开,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以情理言之,《论语》作为先秦典籍,为保留传统,体现古雅之意,在编序方面,应晚于他类书籍。在此思路下,我们来看武、宣时代有编序的书籍,一为堪舆之书及《六韬》,主要为下层所习读,算不得精英读本;二为《史记》,但那是具有创新精神的自撰之作。而《论语》,无论齐学,还是鲁学,皆无编序,海昏文本如此,定州《论语》亦如此,这大概不是一种偶合。在笔者看来,在抄定旧本的过程中,只要不做新的改进,保留旧貌之下,所谓的篇序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43、(13)《汉书》卷30《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7页。

44、(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45、我们的日课系列立足于《论语》文本,每天带领大家读一则内容,进行有趣、有料、有爆点的阐发。不同于,跟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论语》与对孔子思想进行总结概括的节目,我们扎扎实实地阅读,靠大家去启发。

4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7、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8、孔子的晚年无疑是孤独无助的,从纯粹理想主义回归到以现实基础重新认识时势的心境,是对前大半生的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堪定。

49、但问题是,这样的善本书籍,在容字量上却有着10字的差异,这与西汉中期的其他简本相比,是颇有些特异的。如北大简本《老子》被学界视之为“西汉中期的一个‘善本’”,表现在文字书写上,“写满字的逐渐一般每简二十八字,文字分布极为均匀整齐,极少数简写到二十九字,文字书写清秀飘逸。”(39)定州《论语》简则以每简20字为核心,笔者专门查核后,发现最少的17字,最多的23字。而海昏简本既然是善本,为何出入如此之大呢?笔者怀疑,这很可能是特意不作统并存两种规制所致。

50、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51、邮箱:jialingbeidasai@1com

52、据《汉书·艺文志》,汉代《论语》分为齐、鲁、古三《论》,各本在文字、篇章上均有差异,与其他两《论》相较,《齐论》多出了《问王》和《知道》篇。由此,资料披露者者指出:“《论语》中发现《知道》篇,很可能属于《论语》的《齐论》版本。”(①)而另外三条简文,以照片形式收录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所编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一书中(②),按照笔者的释读,文字分别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