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1、1接着,黑格尔提出了艺术中的又一原则,即“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形式的缺陷,往往根源于内容的缺陷,而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愈完善,则它的内容和思想之真理性就愈深刻。(p560)
2、原来“思辨哲学”只是神学的伪装,它是为了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当启蒙运动在法国打破教会的权威后,神学便流离失所,直至从德国图宾根神学院毕业的谢林与黑格尔出现后,它才找到了自己的避难所。黑格尔与谢林用伪装的神学来冒充哲学,说真正的哲学就是思辨哲学。为了坚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有必要撕开思辨哲学的伪装,对哲学进行改革,把哲学的对象从逻辑、天国移回人间,重新强调人的价值。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他认为这种新哲学就是人本学。人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一切形而上学、逻辑学、批判哲学等都可以化为人学,甚至连宗教都是关于人的学问——神学无非就是人的心理、病理学,他的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完成了这个任务。
3、科学只是巫术发展的结果——两者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尝试对于世界加以说明的假说。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所谓的“科学”也可能会被更为完美的假说所取代。而人类知识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没有终点。对此,我们无须埋怨,因为:
4、1黑格尔政治上的根本立场,他自己讲得很清楚,就是主张“人民与贵族阶级的联合”,(黑格尔:《小逻辑》,开讲辞。)当然,他这里所谓的“人民”主要是指资产阶级,而不是工人和农民。(p507)
5、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提供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黑格尔:《通信集》,1952年荷夫麦斯特版,第1卷,第119页)……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像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70页)另一方面,也含有讽刺拿破仑的武力的意思,认为他只不过是“马背上上的世界精神”。他暗示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人物。(p106)
6、1黑格尔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艺术的。他反对当时庸俗的贵族把艺术当作消遣品、玩意儿、装饰品来对待。在这一点上他甚至反对康德。康德认为,情感欲望和道德很难调和,而艺术正是既满足情欲,又满足道德的。其实康德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是黑格尔反对。黑格尔反对艺术同时侍奉情欲和道德(亦即感情和理性、嗜欲和义务)两个主人。黑格尔认为,艺术必须从工具、仆从的地位中解放出来。(p564)
7、1黑格尔生于1770年,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黑格尔19岁,法国革命进入高潮时,黑格尔还只二十多岁。……我认为实际情况是:黑格尔对于法国大革命的一些理想、口号、原则——自由、平等、打破旧制度,特别是自由,他大声说:“好得很”!但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践活动和群众运动,则高喊“糟得很”!黑格尔在学生时代和朋友在公园里种植了“自由之树”,以纪念法国革命。在日记上写了“卢梭万岁!”他在著作中始终称赞法国革命,称之为“光辉的日出”,谈到旧社会逐渐解体,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时,譬喻为新生的婴儿。……他责备法国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的行为是可怕的,动辄把敌人推上断头台。……黑格尔由把人民群众说成是无定型的、野蛮的、恐怖的。他说,真理只有少数英雄伟人才能发现,“公共舆论中诚然潜伏着真理,但发现其中的真理乃少数伟大人物”。“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伟大成就的条件之一!谁在这里或那里听到了公共舆论而不懂得去藐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4页。)(p644-645) 著作简介
8、最有效、最现实的现实,是理性。实在就是理性的存在。此即黑格尔所谓“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一语的真义。……现实是符合其本质的东西,是符合其使命的。譬如说一个现实的诗人,即是典型的诗人,真正的诗人。现实自身发展为可能性、偶然性、必然性三阶段。……所以科学的智识旨在征服自然事实方面的偶然性,而寻求理论方面的必然性。在道德方面,要超出外在情境和冲动方面的偶然性,才有道德可言。(p173-174)
9、1在黑格尔看来,“哲学若没有系统,绝不能成为科学”。(《小逻辑》,14及说明。)这里所谓系统就是理论展开的过程,哲学要成为科学,就必须是一个概念矛盾发展的过程,真理既不在单纯的开端,又不在单纯的结论,而是由开端到结论的矛盾发展过程,“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它是首尾相应的圆圈,设定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精神现象学》,中译本,第11页。)(p396))
10、我们曾接受自然的较高的号召去作这个神圣火炬的保持者,如同雅典的优摩尔披德族是爱留西的神秘信仰的保持者,又如萨摩特拉克岛上的居民是一种较高的崇拜仪式的保存者与维持者,又如更早一些,世界精神把它自己最高的意识保留给犹太民族,俾使它自己作为一个新精神从犹太民族里产生出来。(我们现在一般地已经达到这样一种较大的热忱和较高的需要,即对于我们只有理念以及经过我们的理性证明了的事物才有效准。——确切点说,普鲁士国家就是这种建筑在理智上的国家。)但是像前面所提到的时代的艰苦和对于重大的世界事变的兴趣也曾以阻遏了我们深彻地和热诚地去从事哲学工作,分散了我们对于哲学的普遍注意。这样一来坚强的人才都转向实践方面,而浅薄空疏就支配了哲学,并在哲学里盛行一时。
11、10肯定(某物)是现实性,否定(其对方)是理想性,否定之否定(而其结果则是包含有)是理想的实在性,这就是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p283)
12、1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最大的功绩”,列宁把它称之为绝对唯心论中的一颗“珍珠”(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248页。)……在《哲学史讲演录》里,他也说:“最晚出的哲学包括在自身内前此的一切阶段的各体系之最后成果。”并且他还说过一句名言:“现在就是最高。”(《哲学史讲演录》,克洛克纳本,第3卷,第690——6686页。)(p394-395))
13、现象为本质借事物存在而表现。……反思思想中最基本的是同的概念。有具体的同,有抽象的同,具体的同,包含异在其中……故具体的同是异中之同。抽象的同只是知性之同,与异不相干。因为知性主要目的只是区别而不能综合。……可是思想是活的,是发展的,尤其是矛盾发展的,同一律离开矛盾而讨论思想,没有讨论到思想的核心。事实上,没有一个意识是照同一律思想的,也没有一个事物是依据同一律而存在。……真正同一是异中之同。(p164-165)
14、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
15、“黑格尔哲学是神学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16、专著与论文集有:《康德哲学诸问题》、《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西方哲学探赜——邓晓芒自选集》、《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旅——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存意境》、《文学与文化三论》、《人论三题》、《在张力中思索》、《徜徉在思想的密林里》、《世纪之风——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启蒙的进化》、《新批判主义》、《儒家伦理新批判》、《中西文化视域中真善美的哲思》、《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西方美学史纲》、《邓晓芒讲演录:哲学与生命》、《西方美学史讲演录》、《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讲演录》、《康德哲学讲演录》、《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邓晓芒讲黑格尔》、《西方哲学史》(与赵林合著)、《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演变与美学方法论的革命》(与易中天合著)、《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易中天合著)、《康德指要》(与杨祖陶合著)、《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录》(与残雪合著)。
17、1“自然是一个没有解除的矛盾”,(《自然哲学》,格洛克纳本,第248节,第50页。)这一句是了解自然的辩证法或自然的矛盾发展的关键。……在黑格尔看来,自然自己不能解决它的内在矛盾,有待于精神采取主动去协助解决。但重要的是精神解决自然自身的矛盾,也就是精神克服它自己的异化、外在性,解除了精神自身的矛盾。自然的解放与精神自身的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黑格尔说:“自然是陶醉了的精神,它是不能自己克服自己、掌握自己的。”(《自然哲学》,格罗克纳本,第245节附释,第38-40页。)这话形象地说明自然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矛盾。(p484-485) 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发展观
18、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当前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正确。
19、应用逻辑学四绝对精神的三个环节:艺术、宗教、哲学
20、当然啦,我们知无知的会员依旧免费,包括现场参与+线上音频回听哦!
21、黑格尔则批判这种散乱的哲学史观,认为这种哲学观仅仅看到树木而不见森林,看到了不同哲学发展历史中哲学的多样性,但没有看到其中的单一性。为了完成把历史上不同哲学体系统置入一个框架的任务,他认为哲学史就是哲学。
22、我所讲授的对象是哲学史。而今天我又是初次来到本大学,所以请诸位让我首先说几句话,就是我特别感到愉快,恰好在这个时机我能够在大学里面重新恢复我讲授哲学的生涯。因为这样的时候似乎业已到来,即可以期望哲学重新受到注意和爱好,这门几乎消沉的科学可以重新扬起它的呼声,并且可以希望这个对哲学久已不闻不问的世界又将倾听它的声响。
23、《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之是黑格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被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语),亦是当代最受关注、最有影响力的黑格尔著作。
24、“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
25、《精神现象学》不仅是黑格尔本人的全部著作中最有独创性的著作,而且是在整个西方哲学历史上最富有新颖独创的著作之一。……最早提出“现象学”一词的,是代表德国启蒙思想、受过培根影响的一位哲学家朗贝尔特(J.Hlqambert,1728—1777)。(p109)
26、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关于精神的知识是最具体的,因此也是最高的、最难的知识”。(《哲学全书》,第377节)在精神世界里,精神的发展又分为三大阶段:主观精神,指个人意识而言。客观精神,指社会意识而言。普通所谓“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都属于客观精神。他的历史哲学中所讲的“世界精神”亦是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与绝对理念同一的精神,是无限的永恒的。前面两个阶段的精神——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都是有限的,因此有其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而绝对精神则是永恒无限的。不过体现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哲学,则是有其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p64-65)
27、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重点是笔者加的,表示他这里是在谈对世界的看法或世界观)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小逻辑》,119附释)(p67)
28、感性确定性首先要把感性确定下来,才能够保持清醒的意识。
29、黑格尔逻辑学分成有论、本质论、概念论三个阶段。有论相当于感性认识范畴,本质论相当于抽象思维范畴,概念论是具体的理性思维的范畴。……有论中认识的是事物的存在、变化、质、量等等直接的东西;本质论认识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内外、因果、相互关系,即关于关系的认识;概念论认识事物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只说事物存在而没有本质,这是虚的;有了存在,有了本质,没有概念去把握,还不是真实的;有了概念,就使主观与客观统一了。……概念论认为一定要达到概念认识才是认识,概念认识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所以他说真正的事物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任何事物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没有主观,客观只是潜在的。(p92-93)
30、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
31、《贺麟全集:黑格尔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3月第1版,2012年10月第2次印刷)包括贺麟先生所讲和所写的关于黑格尔哲学各方面的主要讲稿和文章二十四篇,讲稿大多是经过作者本人修改过的,也包括一部分学生或学生的笔记小组的记录稿。《黑格尔哲学讲演集》主要内容包括《黑格尔的时代》、《黑格尔哲学讲稿》、《黑格尔哲学介绍》、《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讲述逻辑学、认识论及辩证方法等问题的文章,关于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讲稿,属于专题研究、教学体会和与自学青年通信解答思想困难等方面的文章。
32、正因为这样,决不能因后来的学术发展就否认一开始所进行研究的价值。任一在学术史上留下痕迹的观点都是思想整体发展过程的体现:
33、黑格尔说:“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黑格尔说每人都穿鞋子,但不都能制鞋。他反对认为不用费力,即可以大谈哲学的想法。(p216-217)
34、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不同,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个则是黑格尔开始使用,马克思也沿用的术语,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35、当然啦,我们知无知的会员依旧免费,包括现场参与+线上音频回听哦!
36、《逻辑学》第一部分存在论是/存在,是什么?
37、所以,海德格尔讲,必须“去存在”,“zuSein”,这个思想在黑格尔的存在论里面已经有了,这就是黑格尔讲的存在的决心。人是自己做出来的,并不是说爹妈生了你,你就是一个“人”了,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必须自己“是起来”,人都是自己造成的。这里只是举例而已。黑格尔没有涉及人的事情,他只是从哲学上、逻辑上讲,任何东西要“是起来”,必须要有一种能动性,有一种决心,有一种内在的生存的冲动。这是一切哲学、逻辑、认识,乃至于世界万物、整个宇宙之所以可能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38、《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39、在关于自由的学说上,黑格尔是卢梭的尊崇者。在政治学说方面,黑格尔研究过孟德斯鸠的学说。他的君主、立法、行政三权辩证结合的思想是受了孟德斯鸠的影响,在经济学说方面,黑格尔把劳动问题提到中心的地位,则是受亚当.斯密的影响。(p41)
40、很多第一次参加谌洪果讲座的知友都说:买的时候觉得50元太贵了,听完才觉得太便宜了!所以,谌洪果老师精心准备的亚里士多德系列绝对超值啊!)
41、经验主义有启蒙思想、有反对传统、权威的倾向,有进步性,它否认必然性,否认经验外有无限、上帝、精神等,可发展为怀疑传统、权威,怀疑传统权威有不可动摇的坚定性。黑格尔认为,经验主义,一定要以亲眼看到的东西、经历到的东西才算有效,不相信玄虚,不承认幻想,故经验主义包含有自由的原则。黑格尔言外之意,凡是经过我思想的东西,才是真的,即有了思想才有自由,即是比亲眼见到(指经验)更高明一些。(p250-251)
42、《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43、第二个环节宗教自然宗教:凡是人和自然没有分开的都叫自然宗教。
44、当然,这个“存在”还只是一个空洞的“决心”,还“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所以它只有一个无,一个非存在,它里面没有任何内其内容就是无,什么也没有。所以,从有就过渡到了无,从存在就过渡到了非存在。这个无不是外加的,而是就在这个存在作为决心的内部所包含着的含义:当你决心去“是”的时候你还什么也不是。这里,存在论的第二个范畴已经出来了,即“无”,它是“有”起来的,是“有”所带来的。后来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里面谈到,“无”是由“有”带出来的,没有“有”就没有“无”。因为有一个“有”你才意识到有一个“无”。你意识到你什么都不是,是因为你想“是起来”。如果你不想“是起来”,不决心去“是”,你不会意识到你什么都不是,反而有可能以为自己很“充实”,以为自己是一切,“万物与我为一”。但“无”是由“有”带出来的,是寄托在“有”上面的,所以它只能是第二个范畴,而不能是第一个范畴。
45、到了绝对精神阶段,亦即最高最后阶段,黑格尔讨论了宗教和绝对知识——亦即哲学。他以为宗教和哲学的目的都在于认识绝对无限的最高存在,不过宗教通过表象(信仰)的方式而哲学通过概念的方式去把握绝对存在。……他指出宗教的发展,由原始的自然宗教,到希腊的艺术宗教,最后达到基督教的天启宗教。所谓天启是神通过人、通过理性启示其自身。他理性化基督教,认为它的意义在于神变成人,即人有其神圣的本质,人可以认识神接近神了。这诚如列宁所指出:“康德贬损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黑格尔推崇知识,硬说知识是关于神的知识。”(《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第181页)(p57)
46、“现在黑格尔的讲义已经听完了,除掉他的美学而外,他的全部讲义我都听过了,他的《逻辑学》甚至听了两遍。”
47、1空间可以过渡到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真理。(p487)
48、儒家谈易,不谈有无,老庄喜谈有无。佛学有空宗、有宗两派,亦重有无问题。黑格尔由谈有无,进而谈变化,谈易,故实近于儒。变化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化学上的变化,由有变有。……变化的另一种意义,见于哲学,即有到无,由无到有,方生方死的变化。……譬如生灭是变化,但生灭均包含有无。在生之中,有显无隐;在灭之中,无显有隐。……一个东西之所以是一个东西,因为他与别的东西有关,如无别的东西,这东西即无法存在,无法被认知,因此有限或限有是他在、他知之物。即是说一个东西,若不与别的东西对立,此东西即不能存在。……易言之,必假定他物存在,此物才存在,才被知……康德以为物自身是自为而不为他的,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故虽有但不可知。照黑格尔的看法,无自为而不为他者,故真的物自身必然为他,必然表现为现象,而真正的现象亦必为物自身的表现。故黑格尔以为对于现象有了解,对于物自身毫无了解是不可能的。(p154-155)
49、绝对精神就是探讨人的精神生活。客观精神的实质、法哲学的实质、历史哲学的实质,只有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才能得到最纯粹的体现。这种精神生活就包括艺术、宗教和哲学。这三大领域在黑格尔看来,概括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主体。所谓精神生活的主体实际上都跟上帝有关,跟绝对精神有关,它们就是绝对精神的体现。绝对精神就是上帝嘛,是上帝在人的精神中的现身。在客观精神中他还没有完全现身,他通过人的利益、争斗,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世界历史的审判这些方式表现出来——都还是在后面起作用的,都有一种“理性的狡计”,他躲在后面。唯有在绝对精神里面上帝本身出现了,他不再玩弄狡计,他就是他。你要知道上帝是怎么样的,你就去从事艺术;在宗教方面你就要抱定信仰;那么在哲学方面呢,你就去进行哲学研究。这些都是接近上帝的一种手段。所以这样的精神生活它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结构,主观的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前面讲的这样一种精神结构,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制度,它是一种客观的精神生活。
50、1我们现在应当提到黑格尔的另一原则:“美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理想孕育于现实之中,它是现实的最健全的发展,最完美的形态。它就是现实中最真实的东西。我们平时说的“真正的人”,就是理想的人,同时也是美的人。所以任何美的东西,就是符合它自己的概念的东西,本质得到实现的东西。(p560)
51、由主观推客观,由思维推存在,这也是概念的推论。……康德反对这个思想,他认为观念是观念,存在是存在,两者之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观念与存在是不一致的。他说:我有100元的观念,我就无法证明我口袋里真正有100元。康德这一有名的论证,在反对中世纪神学论证上帝存在理论时起了很大作用。黑格尔反对康德,认为假若你的观念是假的、空的,当然你就不会有100元,但是,假若你真有这样的观念,一个实实在在的观念,那你口袋里就会有100元。黑格尔解释说:假若你真的迫切需要100元,而自己又没有,办法就是好好劳动,这样你便会得到100元。现有观念,然后观念创造存在,也就是由观念推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一个中心理论。……可以用此反对庸俗唯物主义。……正确的观念可以影响现实的东西的。(p97-98)
52、从生命的欲望到对生命本身的欲望,我们上升到了更高的欲望,那就是对“类”的欲望,就是对人类生命整体的欲望。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对生命的追求最终还是要面临死亡,所以人总是要追求永生,虽然追求不到,但可以通过繁殖、教育达到传宗接代,在“类”的里面、在家族里面延续自己的生命。所以对生命的欲望本身就转换成一种对“类”的欲望。自我意识体现在“类”上面,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当然首先是体现在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等家庭关系里面。但这实际上是体现了整个人类的关系。自我意识本身是一种类的意识,后来费尔巴哈、马克思讲的类意识其实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提出来了。所以自我意识更高的表现就是类意识,就是我意识到我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生命,而且是整个类的生命。我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融入到整个家族、种族——“类”里面去,构成一个生命之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的自我意识变成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只有在“类”里面,我的自我意识才不受我的肉体状态(年轻还是年老,活着还是已经死亡)的限制,我能意识到我,不再仅仅局限于我这个肉体,而是可以把它扩展到整个类的存在,整个种族的存在。在这方面来意识到自我,这种自我意识就变成无限的。自我意识本质上是无限的。
53、“人生来不是像野兽似地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第1100页)
54、其实只能说事物有规律,人才有理性。……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是相对立的;理念世界即是真、美、善的世界,而现象世界则反之。(p237)
55、宗教不是什么东西,它只是我们意识的一面镜子,所谓的神学不过是歪曲了的心理学而已。
56、谌洪果,法学博士,知无知创始人。著作《法律人的救赎》、《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大学城里的公民》、《归根复命》、《正义的思辨与判断的尊严》。
57、共30次,每周一次,时间定为每周日下午16:00-18:00,2019年9月1日正式开课。
58、哲学的著作和效果是不会为后继者所推翻和摧毁的,因为其中的原则不是业已过去了的;我们自己也是出现在其中的。(第43页)
59、《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1835年到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
60、宗教起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生活,二是人的本质。只有人才有宗教,动物没有,因为人具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的本质。
61、1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更明确宣称:“自然界所发生的变化虽有无穷无尽的多样性,但其中所显露出来的却只是永恒的循环。在自然界里,真实太阳下面没有任何新东西。因为这种关系,自然形态多种花样的演变,使人感到厌倦。只有精神领域中所发生的变化,才会出现新的东西。”(《历史哲学》中译本,第94页。)
62、这里应该注意的,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立场、对唯物主义斗争所采取的策略是:在哲学史中凡是好的唯物主义,他都把它写成唯心主义,并把他所需要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他曾说过:“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是一切哲学的开始。”(p101)
63、在人的意识中,有三部分对宗教的起源息息相关,分别是:
64、是故,把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分为“科学”与“非科学”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于此可以对照弗雷泽的论述:
65、理念不但是真,而且是善,而且是美。一个真正的国家是一个善的国家,一个合乎国家理念的国家。所以真有等于应有。任何真正的哲学都要认识理念。……理念是存在的真理。离开理念便不会有存在。……凡是理性的是现实的。理念是客体,又是主体,所以能创造工具利用工具实现其目的。……生命为身心合认识为主客合太极为知行合一。(p195-197)(黑格尔论理念)
66、一次性打包购买,原价900元,优惠价599元(送:全部30次高保真音频),单次收费30元。
67、知性的一个本质性的特点就是着眼于力,着眼于抽象概念“力和力的表现”。在这个层面上,黑格尔说,我们的意识的思维层次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叫作“超感官世界”。它是超感官的——感觉已经退场,知觉也已退场。现在是在跟概念打交道了。力是概念,力的表现、力的结果也是概念。实体性、因果性、交互性等等在康德那里作为关系范畴的概念,都是从力的概念产生出来的。你何以知道此处有个实体?是因为它作用于你,它有不可入性,你碰到了它,它不让你进去,它有排斥性,所以你知道它是一个实体;你何以知道有因果关系?因为里面有一个力的传递,原因把它的力传递给了结果;你何以知道这是交互关系呢?因为,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所以,这些都是作为力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力的概念和知性的概念相关。
68、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费希特是:“我行故我在”,他是从行为开始。从方法论上讲,斯宾诺莎说:“方法是从真观念开始”。因为有了真观念,即有了标准,有了指导。……黑格尔认为哲学应从概念开始,而不能从直接的东西开始,也不能从间接的东西开始。(p215)
69、1差别有三个环节,即“杂多”,“对立”,和“矛盾”。“所谓杂多即不同的事物各自独立,其性质与别物发生关系后互不受影响,而关系对于双方是外在的。”(《小逻辑》,117)相互间毫无内在地联系和关系,或是一种最低级的差别。……对立就是在有共同范畴、共同背景、共同基础上发生的差别,也就是内在的本质的差别,……为了正确理解矛盾的性质,黑格尔同样也区分了两种矛盾:一种是形式的矛盾或抽象的矛盾,像形式逻辑通常所反对的那种矛盾,如方形的圆,木质的铁那样。……另一种是必然的矛盾,任何具体事务,其本身都包含有差别和对立;(p441-444))
70、这时费尔巴哈尽管对黑格尔主张哲学与基督教教义一致的观点存疑,但已几乎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了。在黑格尔死后,由于他的哲学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特点,信徒们后来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黑格尔晚年的宗教思想,用他的哲学来粉饰基督教;另一派则发扬辩证法及批判精神,对基督教进行了怀疑,发起宗教批判运动。费尔巴哈跟施蒂纳、鲍威尔等人都属于批判宗教的青年黑格尔派,他表达了自己跟黑格尔的分歧——黑格尔认为逻辑学就是哲学中最高的、最绝对的东西,费尔巴哈则认为它只是哲学中的一部分。
71、1黑格尔说,“我们不像希腊人那样把哲学当做私人艺术来研究,哲学具有公众的即与公众有关的存在,它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法哲学原理》“序言”,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曾引证这段话,以简单扼要的评语道:“可见,连哲学在‘本质上’也得依靠国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67页。)(p509)
72、感性是最抽象的,而概念是具体的。感性的确定性指的是“这个”,个别。也即亚里士多德所说,实体即是个别,这个,也即事物的共相。
73、在对黑格尔的哲学观有了大致的了解,就可以回过头来解释为什么哲学史就是哲学,另一种说法也一样,哲学如何会表现为在时间上有发展而且有一个历史。这是由黑格尔哲学中的本体,精神所决定的。精神的本性就是活动,他的活动的过程是先否定他自己,随后回复到它自己。精神为了否定自己,要把自己建立在外在性之中,这种外在性就是时间,成为一种定在。精神成为定在不仅仅是个人意识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在人类思维领域中的发展。因此作为对精神概念式认识的纯粹哲学在个人意识中表现为时间中发展着的存在,精神在人类社会的群体性意识中表现为在世界史进程中不同民族不同阶段的哲学。因为哲学和哲学史统一于对精神的概念认识-理念,两者是理念的不同外在表现。哲学,更准确的说逻辑哲学,是揭示理念在思维中的发挥,哲学史是揭示理念的不同阶段在时间中、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的发挥。因此,黑格尔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里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对哲学史里面出现的各个系统的基本概念,完全剥掉它们的外在形态和特殊应用,我们就可以得到理念自身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的逻辑概念了。反之,如果掌握了逻辑的进程,我们亦可以从它里面的各主要环节得到历史现象的进程”这段话清晰地表达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
74、1黑格尔认为,“在一切星球中地球是最优秀的星球,最有整体性的,处在一切星球的当中。在地球上,欧洲居中,在欧洲,德国又居中。在新大陆的两个美洲表明为缺乏教养的、未发展的二元化。而旧世界,欧、亚、非三大洲表明为完善的、发展了的、被中介的二元论。亚洲和非洲形成对立,而欧洲是对立的中介、第三者。这是地球上理性部分,河流和山谷的平衡,其中心为德国。足见地球上各大洲的划分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468页。)(p497)
75、“宗教......就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不过他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另外的本质来对待。”
76、有了根据便能有实存,有根据的实际存在,即系有本质的实际存在,也可以说本质者实存之根据也。(p169)
77、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
78、1合理性与现实性相等同的公式,即“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法哲学原理》,第11页,另参看《小逻辑》,第6节。)这一著名公式首先在这篇序言里着重地提出来。后来在《小逻辑》导言第六节里又曾加以发挥。(按:《小逻辑》出版于1817年,“法哲学”出版于1821年,《小逻辑》提到这个公式那一段,大概是在1827年第二版中补进去的。)……至于恩格斯所说:“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乃是从左边去解释、批判、改造、扬弃黑格尔的公式所得出的革命的结论。(p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