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名言看破红尘的经典语录
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和“思”的关系,正如《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样,学思结合,是学习的关键。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习,人们应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这也是《论语》所告诉我们的。只有实事求是,虚心求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2、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3、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他所想要的,不过是人人和谐的大同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这个理想,他甘愿做时代逆行者,他甘愿游走列国,“惶惶为丧家之犬”,他甘愿献出生命,去追寻真理所在。(道家名言看破红尘的经典语录)。
4、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5、 虽然志向需要远大,但依旧需要良好的品德做支撑,因此要“据于德”。如果说“志于道”是望向远处的眼光,那么“据于德”就是人生奋斗的底线。人可以一事无成,但绝对不可丧失道德。道德是人生活在社会的底线,若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抛弃道德,就算是获得了些许成果也不得保存。为了道德良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做事法则。
6、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会怎么办呢?”用公正的态度来报答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当外力不可控时,能够把握住的只有我们自己,有道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尽管社会性的人们天生渴望被认可,但别人对你的感知并不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当他人看法与你背道而驰之时,沉下心来,默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位驯兽师,穷尽一生去掌控根植于心底的欲望,我们始终在与自己搏斗。善与恶,生与死,道德与底线都是由心中的《罗生门》来进行裁定的。
7、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8、 关于行和言。孔子在不仅一章里说过君子应该如何对待二者的关系。“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多行少言,踏实做事。这种以行为重的思想对后人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当代社会,在传媒迅速发展、倡导“开放”“表现”的环境下,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秉持以行为重的理念呢?只说不做肯定是不提倡的,但只做不说也不提倡。最好是行的目的不在于说,但也要让别人知道你干了这件事。
9、 ——孙晚樱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1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3、疯癫的是我,不需要你的言语。痴狂的是我,不需要你的关注。失落的是我,不需要你的同情。哭泣的是我,不需要你的怜悯。放手的是我,不需要你的同意!
14、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5、1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6、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8、7)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9、 我印象里的孔子,是在语文书或是孔子学院的报道上的画像,在英语书里的“Confucius”,余秋雨的《中国文脉》里有些冒失的青年,或是鲁迅的《出关》里来了又来的人。像是没有按住“control”键拉伸的位图,能勉强认识,但却说不清印象,但又固执地保留着这个不自然的概念。《论语》好像有点儿像那种访谈录,大部分是“子曰”,读过了之后就觉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陈腐,其实很多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把一个人说的话当作完全的信条,自然就会觉得束手束脚,迂腐极了。更何况,这只是许多人发语的纲领,或许他们只是想要在历史找一个足够重要的人物支持他们的观点呢,那就更没法说了。英国作家JosephRudyardKipling的诗《IF》是小学的班主任给我们的临别赠言,里面说“如果你能容忍你所说出的真相,被无赖扭曲,成为为愚人搭建的陷阱”“那么整个世界和她所包含的事物都会是你的,而更重要的是——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或许还要理解别人也会有被曲解的可能吧。主要是因为一开始真的读不下去论语,通过截图的方式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一点,不要想那些别人给的印象,才能勉强坚持下来。而且语言可以多样地塑造人物。我想起来有次交上写作练习后,外教跟我说我写的丘吉尔像邻居家两三岁的淘气包一样,虽然那篇习作我很用心,我也超级喜欢温斯顿,但是里面的词不太符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和年龄,不够庄重严肃。所以我也大概能理解为什么我无法建立一个高大伟岸的孔子的形象了。
20、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人儿们便是常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如钟摆般摆动。尼采主张以感性感知世界,既来之则安之;而孔子则讲究中庸之道,“从心所欲不逾矩”。若能做到以不卑不亢待人,以折中调和的态度处世,我们便可收获那潜力(单摆问题摆球处于中间最低点时加速度大小最大)无限的美好。身为物理学家的亚里士多德,在对伦理与道德的重视方面,有着同样的出发点。他认为最好的政体以中庸为原则,毋过毋不及。
21、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递进关系是在个人修养道德的基础上,加入一份为国家风险的责任。“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现代人过分“爱惜”自己的生命,仿佛太过“聪明”,所以将责任与热血放于心中,缩头做“无欲无求”的“智者”,却不知失去了那份“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心,早已不能算是“合格”的读书人。
2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
2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5、⾕神不死,是谓⽞牝。⽞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之不勤。
26、 正如“洪范九章”规定的,个人的健康安宁需要一定的条件,特别是社会条件。自春秋开始,传统社会的思想家大多关注实现康宁的主客观条件。儒家讲“仁者爱人”,憧憬“大同”理想,所指向的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孟子谈到“恒产”与“恒心”的关系,认为如果老百姓没有固定财产,也就没有什么恒常之心,那就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哪里还会讲仁义呢。孟子所重视的是人们康宁的经济条件。法家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营造安宁的社会环境。然而,老庄学派崇尚“自然”、“无为”,向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实际上追求的就是个人心灵的宁静。佛教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追求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认为有生必有苦,要想消灭苦,就得消灭生,就要跳出轮回,渡过“苦海”,以求解脱,即达到涅槃寂静。由此看来,道家、道教、佛教都不关心个人健康安宁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与“洪范九章”中的“五福”思想偏离较远。
27、 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并不是孔子关于治国施政的韬略,而是位于全书前面部分的一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8、 与财富在民间有特殊的地位而不为官方所称道不同,地位尊贵在传统社会则为官方和民间普遍推崇。在传统社会中,地位尊贵的主要体现是“禄”。据考证,甲骨文中就有最早的“禄”字,《诗经》中这个字出现了28次,它与“福”连用14次,如“福禄申子”、“福禄膍之”。关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东汉的郑玄在《诗经·瞻彼洛矣》诗句“福禄如茨”的注释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古明王恩泽于天下,爵命赏赐,以成贤者……爵命为福,赏赐为禄。”郑玄的意思是说,古代开明君主普施恩泽,用“爵命”和“赏赐”两种方式来褒奖那些贤良的大臣,接受爵位的便是福,而得到某种具体赏赐的便是禄。于是,“禄”后来有了“奉禄”的意思。在传统社会,拿奉禄的人只有官员,因而“禄”意味着享受朝廷奉禄者,即“官”。官员在传统社会所有职业中是最为显贵的,一旦当了官就意味着成为了“人上人”。而且,在物质匮乏的自然经济社会,当了官就会有旱涝保收、足以养家糊口的可靠奉禄。于是,“禄”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29、 《论语》有许多对比的内容,在学而篇就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我读到这句话,看了注释译文,心中十分震撼。是啊,贫穷而不谄媚与贫穷却乐观,富有而不骄傲自大与富有而又好礼,对比之下,立刻就能体会到其中差别。人处于困境时,保持自我身心清洁不随波逐流已是难事,安之若素乐观豁达,真正由心底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恩、知足更是难上加难。
30、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1、 “慎终追远”,孝是仁的根本体现。《论语》中有极大的篇幅描写如何为“孝”。这看似无用,实则是为人处世之本。现代人对于“孝”显然做得愈古时贤人相差甚远。不是时间上的陪伴就是"孝",而是了解习性,关注思想的沟通和一致性。所谓超前的价值观,就是如此。这也是中华文化值得去传承、区发扬的地方。每一家的和谐才能造就天下顺。所以“孝”绝不在口头,孔子也在书中提出早期“行”与“言”的关系,指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道理,对于“齐家”而言,没有什麽比行动更加实际的了。
32、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33、 其他们一般都认为“德”是在施惠于人的实践中获得的德性品质,《说文解字》正是在此意义上将“德”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关于许慎的这一解释有多种不同理解大致是说,“外得于人”是指施惠于或有益于人的德行,而“内得于己”则是指在践履德行的过程中内心逐渐积淀所形成的德性。儒家强调以“修身为本”讲的就是这种通过“外得”实现“内得”的过程。道家虽然不怎样讲施惠于人,但仍然重视德性修养,如主张“弃仁绝义”、“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学以复其初”等,只是其内容和方法比较消极。
34、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
35、 人究竟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保尔柯察金的回答是“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论语中给出了“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回答。而我们人生的舵盘,终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怎样度过这一生,自己说了算。
3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