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及主要作品
1、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借景抒情。
2、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3、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获赦免,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八月,获授江陵法曹参军。 (7) (12)
4、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5、这首诗篇幅并不长,却节奏紧凑,力度很强,力度强是韩诗一大特色。诗中有射者、观射者和被射者,各有各的表情。(韩愈简介及主要作品)。
6、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晋升为中书舍人,此后获赐绯鱼袋。 (15) 不久,厌恶韩愈的人称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是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这一说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响,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 (7) (16)
7、但韩愈为诗的新的特点,还不是表现于这类作品,而在于他那“以文为诗”的一些篇什。如《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对于这样的作品,前人多所评论,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前篇乃“古文手笔”,后篇亦“古文笔法”。这样的“手笔”和“笔法”,和初唐、盛唐的前辈诗人相比,显然有不同者。因此,叶燮《原诗》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所谓“大变”,正是韩愈之诗新的特点。韩愈的诗歌作品山石
8、(磊明之声∣中小学语文教材朗读示范)王勃:滕王阁序
9、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10、看韩愈写作的小诗,真感觉他又有着天性的童真和志趣的悠闲,真是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初视之凛然可敬,久处之蔼然可亲的角色。纵观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每一个大家名家都有着足以表明自我、特立独行的鲜活面目,他们不迷信前贤、不盲从巨匠,自己奋力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仅仅看唐代:李白以自然率真胜,杜甫以沉郁顿挫胜,白居易以闲适朴素胜,李贺以幽微恐怖胜,李商隐以绵密朦胧胜,而韩愈,则以刚猛率直胜。“诗文如其人”,真实不虚也。当然,我们这里所谓的面目,也只是其主要面目而已,因为,事实上任何一位文人都不是只有一种面孔……
11、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7)
12、磊明,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综合广播业务指导,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最美声音“全民悦读”全国朗诵公益大使,磊明之声朗诵艺术团团长,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话剧影视系客座教授,著名朗诵艺术家,2017全国榜样文化交流大会特邀艺术家。
13、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 (38) 。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39) 。 (40)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7) (41) 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14、《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文中使用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
15、这本《夜阑话韩柳》,是金性尧先生对文学大家韩愈和柳宗元生平、作品精致的研究。用金先生自己的话说,“本书即以诗作为主,贯串韩、柳的生平事、升沉起落、以简短有力的篇幅、缕缕细述,力求重现诗人的人格面貌。”
16、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17、在《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中,韩愈又盛赞幽州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张彻因阻止幽州军队士兵变乱最后惨遭杀害时的刚毅:
18、 “业精于勤”源自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原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致的意思就是,学业和事业一样,是在勤奋和勉励当中日渐精通和旺盛的,然而它们也很容易在极易上瘾的游戏享乐中被荒废和淡忘;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平日里沉心静气的思考中,渐渐养成的,不过这也很容易在跟随世俗,对自己要求不严下败坏。
19、我们常见的韩愈的著作为《师说》,是韩愈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20、张占周:“同是天涯贬谪人,独自徘徊湘水边。”
2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
22、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23、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 (7)
2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5、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26、译文: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27、接下来写猎场逐渐缩小,观众却在增加,紧张拥挤之状如在读者眼前。曹植《七启》论羽猎之美恽:“人稠网密,地逼势胁。”韩诗当是用其意。
28、“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29、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30、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田园派主要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孟浩然集》
31、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其五)
32、 在《进学解》一文中,韩愈做出此句,是为了劝解文中的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从而能充实自己的学识,才能被群贤毕集的上层所选拔出来治国。之后才好引出学生借由先生本身的不幸境遇来反驳先生先前的一套认识,这是以一种问答的形式来抒发宣泄作者怀才不遇和屡次被贬的不满。
3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34、这首诗作名为《湘中》,是唐代诗人韩愈第一次被贬之时所作的诗。
35、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