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原文
1、阳明常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指点知行的本体,可见知行本体实只是一个“诚”字,诚意之极,知行自见合便是真能好恶的良知。
2、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4、圣贤之所以能够实现伟大的志向,是因为他们内心纯良而无私欲,如果我们也立志于成为圣贤、成就伟业,则也必须去私欲而显良知,“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就是最好的路径。
5、有善有恶意之动。句意: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6、王阳明说:“君子之学,怎会有心去刻意区别?实事求是而已。我与陆九渊,在学说上并非轻率求同;两者的区别,也不会加以掩饰。我与朱熹,在学说上并非追求区别;两者的相同,也不会担心有问题。假如伯夷、柳下惠与孔子、孟子同处于一间屋子内,就他们观点的侧重和整体展开讨论,大概也不能都一一符合,不过也不妨碍他们都是圣贤。如果后世论学的人,全部是d同伐异,被私心、浮躁之气影响,这是把圣贤事业当作一场儿戏看啊。(王阳明心学原文)。
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8、“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9、当然,坚持自我和坚持本心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收获的第2点。
10、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1、这下王家更是了不得,王华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于是他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12、《传习录》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13、过去曾有人说,如果让人行善,会使他的父母恼怒他,他的兄弟怨恨他,亲戚、朋友都厌恶他,这样的善行不做也罢;如果做了善事,父母都喜欢,兄弟都高兴,亲戚、朋友都尊敬并相信他,那为什么不去行善去成为君子呢?如果做了坏事父母都喜欢,兄弟也高兴,亲戚、朋友还都尊敬相信他,这样的坏事做做也无妨;如果做了坏事,让父母恼怒,让兄弟怨恨,让亲戚、朋友厌恶,为什么还要去做恶去当成小人呢?
14、王阳明生在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祖母是活过百岁的老寿星,父亲王华,明朝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名,给孝宗皇帝讲过学,才学品德都是好的。王阳明在母亲的腹中待了十四个月才出生,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做了一个奇异的梦,看见云层中有位神仙抱着小孩子送到他们家来。
15、▲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故长称“王阳明”
16、我也知道,这很有可能是我被西方的精致主义利己的思维给荼毒了,也因为我并没有完全理解阳明先生的中心思想有关,但仍然珍惜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17、老实说,传统文化不是咱们平台才能学,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和传播它。但在这里最难得的是有一个严密的系统,在帮助我们学习践行反思,修身养性。
18、又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19、抬高自己,是大家的通病,抬到自己脚底下都空了,就容易踩空跌落。就算你不抬高自己,你的朋友会帮你抬,也会抬到你踩空跌落的程度。人都有夸大事实的天性,因为有朋友要抬你,你就需要时刻把自己往下踩,往下踩实,永远不要让你的名气超过你的实力。学会把自己往下踩,知道自己的不足,路才会走得更长。有别人帮忙踩也没什么坏处,越踩越实。
20、这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不曾有自我的私欲所隔断的。圣人教导人,必定要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知,不然的话,只是不曾知。这里是何等紧要切实的功夫啊!如今却非要固执的说知行要分为两个是什么用意?而我又说知行是一件事,又是什么用意呢?如果不懂得立言的主旨,只管说什么一个两个,又有什么用?
21、在《与辰中诸生书》这篇短文以及博仁老师的导读中,我收获了这3点:
22、王阳明先生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是,人的心就已经包容了天下的一切,它本身就很圆满,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你去挖掘。我们大可不必舍本逐末的从外物之中寻求天理,对着一根竹子“格物致知”根本没啥用,只会让我们饿的头晕眼花而无所获。
23、原本修行就是在每时每刻,而一个人在尚未形成习惯之前,好一些的会在遇到问题时反观自身,总结复盘一下问题,下一次能在哪里改进,但大部分人都还在原有的行为模式高速轨道上,难以停下来。
24、阳明先生主张的是人凭直觉会立刻知道自己的意志或思想是对的,或者是错的。但它能告诉人的是应当做的事,却不能告诉人知道怎么去做。
25、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6、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无比推崇,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