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王阳明知行合一语录81句集锦

王阳明知行合一语录81句集锦

王阳明知行合一语录

1、最后,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心学的蓬勃发展,信众遍布大江南北,虽然在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并不被主流认可,甚至遭到了当朝势力的多次打压,但王阳明心中坚定的是,跟随自己的良知行事,他的良知告诉他这件事是对的,他便去做,没有必要和其他学说一争高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王明阳能够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终掌握内心的主动权,成为一代圣贤。

2、 世上没有后悔药,沉溺于往事中后悔自责,只会让人们错过更多的美好。(王阳明知行合一语录)。

3、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4、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5、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7、坦荡必光明,光明必坦荡,所以说坦荡荡光明磊落。生当如此,死亦如此。阳明先生死时都已经做到了,而我们连生时都还做不到,这就是差距,也是方向。他的学问是心学,他帮我们指出的方向,则是光明磊落的心地。

8、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9、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进能变通运用,能说会道,有一得。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方大就。——王国维

10、究其原因,按照王阳明后来的反思,就在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会导致“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的结果。换言之,就是心与理割裂为知与行断成两截。

11、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12、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3、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

14、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而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要牢记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15、第二部分:王阳明如何践行知行合立下赫赫战功。

16、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17、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8、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19、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天理”和“人欲”。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鱼,这就是“人欲”;困了睡觉是“天理”,但非要有美女陪睡,这就是“人欲”;一个人如果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虽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却是不合理的行为,因为你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由此可知,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20、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21、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22、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儒家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时称新儒学。

23、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24、拉回来长话短说,刚才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了地提出一位与我们本题有关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余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

25、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26、国学微讲堂|王世襄明式家具的“十六品八病二十四美”,明式家具还有“六大讲究”,感受中式之美...(附:中式家具入门知识)

27、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28、(解读) 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呢?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29、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30、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31、其白话翻译是:这种说法也是省察不够精确。但是,即使如你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的主张,也肯定断然不可怀疑了。

32、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33、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34、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35、王阳明也承认,道德虽然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可有些人的道德被多年来时间的俗气所污染,已不能自动自发地流露,所以必须要树立道德楷模,让道德楷模唤醒他们内心正要睡死过去的善良。他的办法是老办法,但老办法往往是最管用的。他恢复了设立于朱元璋时代,早已名存实亡的申明亭和旌善亭“两亭”制度。他要求庐陵县所管辖的各乡村都要设立这“两亭”。旌善亭是光荣榜:凡是热心于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为国家和地方做了贡献的人,在该亭张榜表彰,树立榜样。这是存天理;申明亭是黑榜:凡是当地的偷盗、斗殴或被官府定罪的人,名字都在此亭中公布,目的是警戒他人。这是去人欲。

36、故事背景: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37、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38、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39、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40、第三部分:接下来,让我们聊聊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王阳明如何将“心学”发扬光大。

41、(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42、1527年,王阳明遵照圣旨,拖着病躯到广西戡乱。从浙江余姚到广西梧州,走了差不多五个月,而正常速度只需要三个月就能抵达。为什么那么慢?这其中的一部分是王阳明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一直患有肺疾,常年咳嗽,由于当时明朝盛行道术,所以王阳明多年来都是靠术士方药来缓解病痛,这些药里含有的铅汞等重金属严重摧毁了他的身体健康,加上一路来沿途跋涉,气候恶劣,路途辛苦,他又不幸患上了痢疾和脚疾,因此拖慢了行程。

43、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44、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45、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从小就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46、王阳明学说的由来,他开始也和南北宋时期一般儒家的理学家们相同,也是为了追求形而上道和入世致用之学相结合,先是由道家和佛家的一般学理入手,而且努力参禅静坐,曾经发生有遇事先知的功能。但他却能自知,神通妙用的特异功能还不是道,因此退而反求儒家的经学,别有深入之处。恰好碰着在仕途上和当权的宦官刘瑾结怨,被贬到贵州的龙场驿,以后更有进益。

47、“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良知”,“行”指的是“实践”,所以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协调。它不是强调理论决定实践的唯心主义,也不是强调实践决定理论的唯物主义,而是不偏不倚,互为表里。

48、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4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50、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51、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52、(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53、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54、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55、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56、第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

57、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拓展资料: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58、讲到知行的问题,在一百年前推动革命的孙中山也有他的哲学理论,你们没有看过,叫“孙文学说”,里面提出“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两个方面。譬如现在科学昌明,到今天我们都晓得电灯一按开关就行了,很容易,这是行易,但是电的来历、电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难行易”,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难”,理论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这里讨论人性问题,人性怎么来的?人怎么会投胎变成人?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天堂或地狱?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未来有没有一个生命?每个人心里都有感觉,但是“行难”,永远不知道。这是“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59、凡文过掩慝(tè),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60、一句话,做县委书记,当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和期待,心中有戒,秉公用权,安身、安心、安业,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行是知之成”,当你一个念头、一个观念,付之于社会行动的时候,结果已经产生了。不管是从教育心理学、经商心理学,还是从犯罪心理学来讲,我们都会发现,一旦社会行为产生了,再去管理就晚了。

61、灵修的人不是常常把“合一”挂在嘴边吗?那身心难道就不是合一的吗?所以我们就不该问“修行是要从修心下手还是从修身下手?”这样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必须双管齐下。

62、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63、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恶(wù)恶(è)如恶(wù)恶(è)臭(xiù),便是圣人。

64、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5、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66、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67、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68、其次,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在悟道成功后,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心学理念,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他走向世界舞台。真正让“知行合一”的心学威力影响世界的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运用到平定战乱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大业,他荡平江西匪寇、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民族战乱,成为神话一般的战神,也成为朝中忌惮的人物。

69、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70、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知与行,功夫须著并到。知的方向越明晰,则行的力量越加笃实,则知之益明。二者就像是两只脚行走,任何一边不能偏废,无论是哪一边偏废,只能在原地转圈,没有前行的力量。然学问、慎思、明辨、力行,皆不可缺一。

71、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72、人的认识和行为要一致,不可口是心非。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用心揣摩,从而在该事物中得出道理和知识,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73、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74、王阳明说道:“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心已经被私欲所蒙蔽,不知道知与行本来的面貌。世界上没有知道了而不去做的事情,知道而不去做就是不知道。所以需要圣人去教大家怎样去知、怎样去行。这样做的用意正是在于恢复知与行原来的面貌。”

75、第一部分:王阳明前半生探索心学的坎坷经历,从出生到“龙场悟道”。

76、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77、首先,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前半生的人生轨迹,一个性格跳脱的年轻人,如何坚定论道决心,悟出知行合一的真妙。从求知到悟道,这个过程坎坷多磨,内心和现实备受冲突。他经历过当众廷仗、下狱待死、流放南蛮等等挫折,最终悟出“知行合一”的真谛。

78、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79、(解读) 精神、道德、言语、行动,大多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开来是不得已而为之,天、低、人、物都是这样。

80、良知四句教,体现在实践上用四个字总结,就是“知行合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