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对于老子评价
1、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万乘也同样是在形容多到不计其数的意思,切不可拘泥于字面,错解了圣意。
2、而且黑格尔认为,既然孔子为哲学家,那么在他的著作以及观点中就应该有思辨的东西存在,但是黑格尔很遗憾的说道,孔子身上并没有这种特质,反而更多的是作为圣人最基本的规范。而《论语》与《政治义务论》相对比,《论语》所记载的只是非常片面的道理,相反,竞争对手《政治义务论》稍高一筹。(黑格尔对于老子评价)。
3、黑格尔的言论并没有作假,其中他所指出的儒家思想的弊端也的确存在,并且危害到社会的一定根本。但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论语更是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虽然其中不少人将论语进行诟病,但仍然没有影响其在中国的地位。数千年来,《论语》一直处于神圣的位置,而中国的学者更是人才辈出,这恰恰说明了《论语》便没有黑格尔所说的那么不堪。
4、虽然不敌四大名著,但儒学也是被当今学者放在圣坛上的作品,中国的哲学巅峰便是儒学。但是中国人对儒学的捧高,在西方国家看来并不值得如此。尤其是西方国家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多次提出批判儒家思想的言论。
5、中国的北宋王朝,被野蛮的金朝灭国;南宋王朝被野蛮的蒙古人灭国;文明古巴比伦,被野蛮的亚述人灭国;文明古国埃及,被野蛮的罗马人灭国;文明古国印度、波斯以及希腊,都是被野蛮民族数次入侵,最终走向衰落而毁灭。
6、如果人人都实腹,丰衣足食,不忍饥挨饿,黎民百姓会去做盗贼吗?
7、虽说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主要传承自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和卢梭,但他同时熟读《道德经》⑦,很难说其中没有受到误译本的影响。一百年之后,黑格尔这种“国家是目的,人民是手段”的政治理念终于结出了恶果,被希特勒大肆发挥利用并四处宣讲,于是包装出了一句纳粹的经典言论:
8、什么是无知无欲?许多学者将其解读为一种阴暗的愚民思想。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起码在这一章当中无法成立。其实老子所谓的“无知无欲”,是说:
9、最后逼得汉景帝没办法,只好杀了提出“削藩”政策的晁错来讨好七国,但也无济于事②。如果当时不是有一代猛将周亚夫坐镇指挥,迅速平息了反叛,七国之乱恐怕会动摇甚至断送大汉王朝的根基。
10、(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欲望,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11、北宋王朝从皇帝到官僚,整个国家从意识形态上都比以前更加安于现状,更加重文轻武,以至于军备废弛,朝廷无敢战之将,民间无尚武之风⑧,完全沉浸在虚娇浮华的美梦之中。
12、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13、管子和萨特倾向于前者,老子和罗素倾向于后者。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能找出漏洞以及相反的证据。就像是鸡和蛋的问题一样,必定是没有答案的。
14、所以圣人之治必须文武并重,如果国家是一辆火车,那么文明与武力就是两条轨道,不可偏废。任何一条轨道出了问题,都前路堪忧,随时有车毁人亡的危险。(参考资料):罗素《幸福之路•第一章》
15、他说的“道”,与黑格尔哲学说的绝对精神非常相近。
16、所以,我们还是用英国近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开篇打个圆场吧:
17、黑格尔认为,因为个人没有独立性,是国家以及帝王的附属产品。所以,在西方国家普遍崇尚的宗教之中,中国子民所依赖的更是自然的宗教。而在当时老百姓的观念之中,帝王便是天,便是这自然宗教的主宰。因此,他们所信奉的也只有帝王,这正好与孔子的道德学说不谋而合。
18、没错,即使是“智者”也无从偷奸取巧。我们举个例子:
19、当时北宋每年对辽国的贸易顺差是40万两以上⑥,这么一折算,还倒赚10万两,同时还能省去连年打仗的几千万的军费,甚至在《澶渊之盟》签订十六年之后(1021年),北宋的可耕地面积也达到了顶峰——524万倾,比开国之初(960年)扩大了六七成,不能不说“和平环境”起了重要辅助作用⑦。那么如此看来,岂不是三全其美?
20、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身经两次世界大战,还吃过十个月纳粹监狱的牢饭。所以说过一句与罗素观点相反的名言:
21、“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乘,为古代的四匹马组成的兵车,万乘的字面意思是指的就是一万部这样的兵车,有学者据此推测,当时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有此实力,就把老子的出生年代,推到了秦朝秦始皇时期,这样的错误,错的有点离谱,也是因为不了解老子主旨思想。
22、“国家的责任,是把青年锻炼成一副有用的工具。⑧”
23、规律,严格来说不是“存在”,而是存在的发展变化过程既遵循的规则。这个规则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因此才可称为“规律”。
24、如果连富人都是不幸福的,那么让所有的穷人都变富又有什么意义呢?①
25、尤其是最后一点“强其骨”,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尚武精神”,但往往却受到统治者的忽视。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每当一个地区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就会变得骨弱而兵衰,甚至不堪一击。
26、曾经有一个官员问孔子,什么是政治?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①
27、不管是老子的“道”,还是道教的“道”,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道”,只要是科学不能证明其存在的,就不能认为其存在,更不能认为其是万物的本源。
28、那应该谁来承担?当然是那些提意见的人和参与决策的机关议员们!
29、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一部•第一篇•中国》、(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一部分•第五章》、《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五部分•第七十章》、《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结束语》
30、《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能超过《论语》,但在中国,当然不如《论语》。总的说来,《老子》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却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在野派也有他的势力范围,所有非正统的思想都集中在其麾下,把《老子》奉为祖师爷。最典型的是道家以及东汉形成的道教。
31、其中英国的汤恩比曾专门在中国学习易经和其他传统文化,对易经以及中医等理论深入研究。他认为阴阳观念是宇宙发展的规律之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利用阴阳平衡可以解释很多社会现象。
32、好,现在言归正题,为什么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因为:
33、当然,我并不是说澶渊之盟完全没有价值,没有任何正面意义。恰恰相反,这场盟约本身而论,对于宋辽两国都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去面对?
34、公元1005年,为了和平共处,北宋和大辽两国之间缔结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35、干什么?当然是去征服,去侵略,去称霸世界!去为希特勒自己的光荣和伟大而牺牲!因为在希特勒看来:
36、同样,黑格尔对于《论语》的诟病其实是从片面眼光看待,他只看到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却没有看到儒家思想积极影响。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中国存在了数千年,且一直流传至今。这其中,儒家思想对于皇权的巩固以及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若没有儒家思想的存在,恐怕古老的中国也随着其他三大文明古国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37、翻译是他们的,研究是他们的。你拿黑格尔说事不以为耻,这样的研究风格,有点大失自己的名声--显然是一种"学术不端"。怎么能证明只有思想的碎片被后人转述呢?孔子的道德观再普遍,也是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个时候,你们黑格尔的祖先在哪里?难怪罗素也不喜欢他的脸。
38、澶渊之盟的本质,其实就是花钱买平安。北宋每年必须向辽国提供30万岁币(约30万两白银),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笔十分成功且合算的买卖。为什么?因为北宋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高达一亿贯钱,也就是一亿两白银⑤,上供给辽国的赔款只占全国总收入的0.3%,简直是九牛一毛。
39、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酷说老子》第三章(5)老子VS黑格尔:中国的政治制度领先欧洲1800年?㊣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40、国家永远被贵族阶级牵着鼻子走,永远因循守旧,永远没有非贵族的文官系统,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有合格的行政效率。
41、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了。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老子的“道”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42、黑格尔指出,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臣服,讲究君权至上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曾深刻讨论过君臣以及父子、兄弟之间该有的义务。但是在封建社会,这种所谓的义务,却是被迫进行,并非是人主观意愿的表达。孔子虽然致力于将世人塑造为圣人,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是孔子的思想是一方面,世人所追求又是另外一方面,孔子的思想却恰恰为帝王提供了相应的工具,成为奴隶百姓的最强枷锁。
43、黑格尔熟读《道德经》的证据请参看其著作《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东方哲学•甲三•道家》
44、那些所谓的富豪们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有些人甚至比穷人更加痛苦。
45、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老子的“道”,讲的是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并不是万物的本源。如果从这个角度说,“道”就是存在的。
46、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威,即使君主做了错误的决策也不应该去认错,去承担责任。
47、世界的历史是由宗教和经济——这两大力量同时构建和形成的③。
48、对,一个儿子分一份,十个儿子就分成十份。不得不说,这个政策高明之极!如此一来,诸侯王的地盘会越分越小,势力也会越变越小,两三代之后,就失去了“翅膀”,根本反不起来,只能乖乖地走进中央权力的笼子里。最关键的是:
49、汉景帝的“削藩令”就属于不明智的决策,因为它激发了人性当中恶的一面。那应该如何制定政策呢?
50、不得不说,黑格尔在哲学上或许继往开来,自成一代宗师。但在政治思想的领域里,可以说十分幼稚。如果只是幼稚也就罢了,问题是他还自以为高明至极。他曾贬低说:
51、出处: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扩展资料各界名人对老子的看法:
5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第一篇导言•第一章•第一节》
53、孔子在《论语》中多番强调人际交往,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任何一则道理拿出来都使后人受益无穷。但黑格尔不这么认为,黑格尔认为《论语》中所记载的道理,其实不过是人最基本的道德,而这种道德可以概括为常识,乃是社会之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点并不能算作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