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摘抄好句77句)

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摘抄好句77句)

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1、0静:静能生明 , 怒以伤身;静以修身 , 宁静致远;

2、(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  200、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4、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5、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6、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7、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

8、静则生明,动则多咎,自然之理也。译:(安静可以使人明智,好动就会引发很多过失,这是明显易见的道理。)

9、一曰:慎重独处,心胸泰然;二曰:庄严恭敬,身体强健;三曰:追求仁义,心悦虔服;四曰: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也。

10、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11、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2、“严教”是曾国藩一直倡导的。他认为“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

13、  1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14、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译:(废除了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而废除了学习则不能够使自己成材。

15、释义:积蓄千两黄金,不如多买书籍传给后代。养儿子不教育和养驴没有区别,养女儿不教育和养猪没有两样。有了田地不耕,粮仓也会空虚,有书籍不读,子孙必定愚笨。粮仓空虚生活就没有保障,子孙愚笨就会不讲礼义。

16、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17、未来不迎是指还未发生的事情,千万不要去管,更不要恐惧和心慌,活在当下,却犹豫将来。

18、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19、  颜之推自己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学者,他在写作家训时尽量避免仅仅以教条训诫子孙,而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道理。比如在《风操》篇中,他对取名拟字的原则发表个人意见的时候,就没有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以古人为例,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西汉时代的文人司马相如因为钦佩战国时代的赵国名臣蔺相如,故而为自己取名“相如”;三国时代的大臣顾雍因为崇拜当时的著名学者蔡邕,也为自己取名为“雍”,这些都是表达了对贤人的崇敬,所谓“见贤思齐”,所以才为自己起了一样的名字。同时,他对一些人囫囵吞枣将前人的姓和名都编入自己的名字之中表示鄙视,认为这完全是附庸风雅,有违取名的本来原则——比如东汉的许暹字“颜回”,梁朝的庾晏婴。

20、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21、悔:遇有不测 , 自查反省;汲取教训;以利再战;

22、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

23、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错误而否定他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一点怨言而忘记别人曾赋予的恩惠。所以看人要从整体出发,不要因为局部的瑕疵而全盘否定,更不要以貌取人。《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即是爱一人但是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但是了解他的优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抱有一颗公正客观的态度。

24、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又称“中兴第一名臣”;追赠“太傅”,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25、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6、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27、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累;一件物,就算再留念,如果你留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

28、  取名拟字,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期望,或是取名者的一种道德向往与追求,在讲求典雅的文化家族,这是一种体现品位的行为。颜之推以前人为自己取名的得失,向子孙传达了其中的原则与禁忌,而没有简单以“取名拟字应遵循哪些原则”“起名字时应避免的几个误区”之类的条目来说明,循循善诱,使自己的本意明白地表达出来,又不致过于严肃刻板,其试图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后人体悟优美之门风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

29、(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30、释义: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31、但是,曾国藩也同时提出:“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也就是说,在严的同时,也不可对子女过分拘束,一点小事情就吹毛求疵,子女被管教得喘不过气来,感到无所适从,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在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

32、间,数十寒署,仅须臾耳; 大地数万里无有纪

33、鉴为要,每日有常 ,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

3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至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至败。译:(自古至今,天底下的那些平凡而不能有所作为的人,都是由于懒惰而导致失败的,而那些有才华而不能成功的人,他们的失败都是由于骄傲造成的。)

35、朱柏庐《治家格言》亦尚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6、  古人对家风的重视,与他们对社会秩序的体认有关。在先秦时代的古人看来,先确立家内秩序,才能建立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维护家内之礼,才能拥有正常的社会秩序。《礼记·大学》篇中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人不但强调家族社会地位的稳固,也重视良好家风的维护,就是基于这种社会责任。

37、东汉《国家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历史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

38、曾国藩家训16字: 家俭则兴, 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 永不贫贱。

39、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

40、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 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放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违背的。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饥饿之中的责任。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为天下人考虑,一定要使自己饥饿,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强盗不被擒获视为自己的过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所以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 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如今,一些暴发户也畅谈家风,但家风不是你一旦显贵就能有的,至少得经历三代而不衰才有资格谈及。即便人们不追究其三代,但看你显贵之路和平常作威作福或狐假虎威的作为,就会冷笑不止。此“家风”除了丢人现眼别无其他。曾国藩不仅在家风培养上堪为承前启后的楷模,在其充实而忙碌的一生中,还十分重视养生。他的养生理论,在其广为国人喜爱的家书中随处可见。这些养生理论的核心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养心”。曾国藩“养心”有三大方法。一是勤练字多读书;曾国藩十分重视练字读书对修养身心的作用。曾纪泽和曾纪鸿是他的两个儿子,但都天生体质较弱。他就要求他们多临摹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因为他认为颜字丰腴柳字坚韧,经常练习这两种书法,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儿子们虚弱的体质。他还劝导儿子们要广泛阅览,特别是要多读陶渊明的诗。他认为陶渊明的诗有助于潇洒恬淡心性的培养。二是不恼不怒,心静平和;曾国藩认为,肝火和血气过旺,人就容易恼怒,而恼怒将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所以,他告诫家人,养心要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不生恼怒,人的心境便会趋于平和,做事也可豁达从容。三是慎独;慎独被列为其遗嘱之首,可见是重中之重。慎独是指人在独自待着时,也保持着高度的道德自觉,不做有违道德之事。曾国藩认为“慎独则心安”,人在无人监督的时候都能遵守道德规范,生活自然会过得心安理得。其实这种道理在“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句俗谚中也有所体现。曾国藩一生都提倡“勤、敬”二字,他不只是教育自己家族后辈这样做,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曾国藩家书》上记载,他在做刑部侍郎的时候尽管每天事务繁忙,但他都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看20页的书和作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如是,绝不拖到第二天;即使是在办湘江团练的时候,军务芜杂,仍继续坚持;而且从他的家书中来看,曾国藩这个习惯保持了终身。

41、旧时读书人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农民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做官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农民子弟就有考中进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祖辈务农为生,虽是地主,但也是农人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42、天下事总是在局外呐喊无益,必须躬身入局。译:(对天下的事而言,总是在局外空喊口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必须自己亲身在局内践行参与才行。)

43、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44、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所以一直能获得长久利益的事情不要做,因为那可能是骗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别人都想去的地方不要前去,因为那里有可能有危险,《论语》中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45、(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46、《包拯家训》载宗法:“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亦称开除家籍。包拯的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47、辣:激浊扬清 , 赏罚严明;恩威并重 , 治病救人;

48、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49、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50、  1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51、  1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52、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53、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54、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55、曾国藩出身缙绅之家,标准的“耕读传家”。所谓“耕”而又“读”,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入仕。足见家风既包含道德提倡,更在于子孙立世。曾国藩的家风,可见于其晚年写给二弟曾国潢的信中。总结其祖父星冈公遗教的家风家规,概括为“八字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训,惟星冈公之都教,尤应谨守牢记,吾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盖星冈公于地命医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子孙虽愚,亦必使就范围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贤与不贤,六分是先天遗传,四分来自于后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训,特别是祖父星冈公的谆谆教导尤其应该谨守牢记,我近来把祖父的家规,编成四字八句,即:“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书”者,勤奋读书,广博求知。“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种菜。“猪”者,开圈养猪,正所谓“养猪也内政之要者”。“鱼”者,开塘养鱼,如曾国藩在日记中所写:“屋门首塘养鱼,亦有一种生气。”文正公总结道:“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而有一种生气,登其庭而有一种旺气。”“考”者,及时祭祀,敬奉祖考。在儒家的传统里,正像曾国藩祖父所言:“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宝”者,邻里亲朋,友善相待。“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早”者,很明显,早睡早起,生活规律。“扫”者,洒扫庭除,勤劳整洁,也彰显居家品位。上述八项做好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设常行”,落实在行动上,家庭保证和睦幸福。只是,要真正做到并培育为惯常的风气,难上难矣。是故,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非只言片语得来。

56、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译:(给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给你两分脸面;伤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伤你十分脸面。为人处世,脸面问题不可不慎。)

57、曾国藩以史为鉴,通过大量的家书为载体向子孙后代阐述该如何立身处世。

58、他在给几个弟弟的家书中说,如果弟弟们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便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了,仕宦显赫,最后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若能看透这层道理,不觉得自己在朝中将来做大官就了不得,那才是他这个兄长佩服的地方。

59、曾国藩认为,古代君子重视修身齐家,自己修养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强,然后家道振兴;与人相处能使他人愉悦、神灵钦慕,然后有众人前来聚集的景象。“日课四条”作为两个儿子及诸侄辈教育的一部分,据说当时还不是曾国藩自己定的,子女也参与了,共同制订家规,将来怎么可能不遵守呢?这一举动实际上是让儿女有更多的责任感。

60、曾国藩是个懂得“知行合一”的人,他发现“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常常在慎独的基础上辅之以行动。

61、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6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的传承,是广大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因素。

63、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06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6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65、曾国藩以此为家训,经常要求自己和家人,以俭持家,勤于治学。

66、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订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67、“慎独”二字,在《辞海》上的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68、三乐∶ 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69、尝思之良久未能改过。某日读《曾国藩家书》“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猛省,读之体会在身上,效之践行。

70、释义: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1、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无愧于心,之于自己,则是心安。

72、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73、意思是: 一个家庭只有保持俭朴的传统才会兴旺, 人只有保持勤快身体才会更加健康; 既俭朴又勤快的人, 生活上便永远不会贫贱。

74、和:恶语难消 , 忍过事堪;和睦相处 , 万事谐通;

75、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76、 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曾国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