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翻译加原文
1、(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因为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2、(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3、(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4、(译文)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论语全文翻译加原文)。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16-20章
6、(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很能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7、达巷d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21-30章
9、(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0、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全文翻译加原文)。
12、(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13、(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什么区别呢?”
14、(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15、(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16、(5)允:诚信,公平。执:执守,保持。中:正,不偏不倚。
17、(注释)视其所以:看他的所作所为。以,为。历,由,经历。②察其所安:观察他的兴趣。观其所由:考查他的经历,由,经历。
18、(注释)①或:有人。②奚:何,为什么。③《书》:指《尚书》,以下几句是古《尚书》佚文,今文《尚书》无此几句。④施:延及。⑤有政:即政治,“有”字无意义,为名词词头。
19、(注释)(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2)立:坚持道而不变。(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20、(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21、(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2、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3、(译文)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24、(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25、(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6、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7、(注释)(1)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28、(评析)子游这话,似乎是有所针对。有的人,鼓励孝顺节烈,若有父母去世,似乎越是痛不欲生,越是自毁自残,就越是孝顺。子游就说,止乎哀而已,不要哀恸过度,以至于毁身灭性,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肯定不会希望你如此自毁自残式地表“孝”。
2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30、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31、(注释)(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32、(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33、(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