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郑的名人故事
1、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另如长乐冯氏:北燕国主冯跋自称毕万第39代后裔,北燕亡国后,国主冯弘孙女冯太后执掌北魏朝政数十年,冯氏出王爵数人,极度尊崇,衍出同舆堂、京兆堂等。
2、——上联拆字“二马”为“冯”姓。下联典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冯嫽,与解忧公主合称西汉民族友谊史上的“双星子”。
3、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4、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改名朱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姓郑的名人故事)。
5、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6、“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7、——上联典指清末将领冯子材,曾大败法军。下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冯云山,参加过著名的金田起义。
8、在西方文献中,则以「Equan(一官)」闻名於世;Quon丶Iquon丶Iquam丶Equan所指均为其人。(姓郑的名人故事)。
9、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
10、 名字是爸爸妈妈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之它包含了父母对我的期许和爱护,两三岁时只知道自己叫肖铭杰,但是不知道这其中意味着什么,直到上小学,自己开始读书识字后才明白,名字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的身上被寄予了多大的厚望。曾经翻看过《百家姓》,但是翻完全篇,我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姓氏,不禁疑惑,难道肖并不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吗?后来在网络上查询后才知道:肖姓,中国姓氏。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萧姓。如果“肖”和“萧”同源,那我知道许多历史名人都是和我同姓,“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萧何不也是姓肖吗?如果说肖字是姓氏无法被更改,那么“铭杰”二字又做何解呢?铭,在《三国志·周鲂传》中曾有这样的记录:铭功(在金石上刻文字来记下功勋);铭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辞,以为劝诫);铭勒(镌刻金石,以记述功德)牢记不忘铭心立报,永矣无贰。又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所解释的那样:铭佩;铭意(刻记于胸中的心志);铭戢(表示感谢别人的恩惠而深藏于心里);铭篆(比喻感激很深,没齿难忘);铭戴(感戴人的恩惠,铭刻于心,永远不忘),杰的意义比铭更好让人理解,因为它自古以来就被文人雅士运用于诗词歌赋当中,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夏日绝句》中也有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多么的豪放洒脱。
11、我叫吴柔谕,2011年2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你们知道我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给我取这个名字吗?嘿嘿,告诉你们吧!“柔”取义柔雅,爸爸妈妈希望我是一个温和文雅的小姑娘;“谕”取自“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周礼·师氏》注”,爸爸妈妈希望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明德懂礼。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如我名字一样的人——温和文雅、明德懂礼。
12、 上d郡:上d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d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郡置已难以考证。
13、冯(Féng),二马疾行也。冯(féng)姓源出有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7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9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72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江苏、湖北、江西、四川、海南、福建、宁夏、甘肃、辽宁、黑龙江、山东和云南等地。
14、他叫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
15、康熙秀才丶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16、——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扬,子八人皆官二千石,号“万石君”。下联典指西汉·冯奉世四子各通一经。
17、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
18、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19、郑桓公(?-前771年),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
20、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21、 京兆郡:亦称京兆、京兆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
22、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23、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
24、另外根据《太平乐府》周仲彬《蝶恋花》套曲“朱门深闭贾充香,兰房强揣郑生玉”,皆可证:“窃玉”事属于郑生。可惜故事本末一时尚未考明。
25、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
26、902年杀死舜化贞,孝哀帝及蒙氏皇族八百人,并夺取政权,建立大长和国,自称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建年号安国。
27、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梓涵。我跟爸爸姓李,当初起名字可费了不少劲呢!
28、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29、补充: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30、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31、 郑 畋:(825-88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晚唐宰相,以书生意气破黄巢起义军。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
32、200年官渡之战时,被袁绍逼迫下随军而行,病故於途中。
33、郑少愚(1911—1942),四川达州市渠县人,著名抗日英雄。毕业于杭州笕桥中央航校,1935年加入共产d。1937年2月申请到空军前线第四大队参加抗战。1942年春,率中国空军飞行员前往印度,接收美国援华飞机时,途经驼峰航线过程中飞机失事殉难。
34、《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35、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
36、(鹿邑北桑园)本思善传广金钟兴万朝杰志立伟业环宇兆祯祥
37、这就是我名字的故事,朋友们,你们也说说自己名字的故事吧!
38、“我姓陈,耳东陈”,用个是组字结构来说明。
39、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并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
40、郑午昌: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代表作品有《中国画学全史》《石涛画语录释义》《画余百绝》《中国美术史》等。1894年2月24日出生于浙江嵊县,1952年7月15日去世。
41、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姓公孙。《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42、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43、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
44、郑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45、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郑樵仅用「豆腐丶白盐丶白姜丶荞头」相待,两人谈诗论文三天三夜;下山时,朱熹的书童对此颇有微词,朱熹却说:「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齐全也」。
46、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47、在我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有这么一位将军,名为陈汤,可能有对这个名字不熟悉的人,但是与他相关的一句话,我们应当是熟知的,那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48、 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49、“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50、 郑 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
51、郑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52、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53、(郑 蔼)字虞风,僖宗广明元年(880)庚子科,此科进士及第30人,考官为礼部侍郎崔厚。
54、 谢谢我的妈妈!我很喜欢我的名字,因为名字里一笔一画都是妈妈的爱!
55、.............................................
56、苏武在被扣留期间,多次被威逼利诱和刁难,但是苏武并不屈服,始终记得自己是汉朝大臣,不管匈奴用什么方法,苏武都是咬牙忍受,最终,在被关押十几年后,苏武方回到自己的国家,如此有气节的大臣,最后被列为汉朝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57、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或北避辽东,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辽宁等地。
58、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父为郑芝龙,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小名福松。
59、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60、作家,文学史家,着名学者,字西谛,有郭源新丶宾芬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61、我姓“钟”,这是我爸爸的姓,其实我也可以用“桂”这个姓,我提议过,可惜被爷爷否决了!
62、拓拔觏。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之后裔,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后汉化形成一支冯氏。
63、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64、郑成功(1624——1662):明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郑芝龙子。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南明隆武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进兵台湾,驱逐荷兰侵略军,次年收复全台。不久病卒。
65、大家好!我叫关竣泽,说起我的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66、我们大概从小就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却不知道孟姜女并不姓孟。
67、郑少愚(1911—1942),四川达州市渠县人,著名抗日英雄。毕业于杭州笕桥中央航校,1935年加入共产d。1937年2月申请到空军前线第四大队参加抗战。1942年春,率中国空军飞行员前往印度,接收美国援华飞机时,途经驼峰航线过程中飞机失事殉难。
68、爸爸姓“张”,所以我的名字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张”。“明哲”什么意思呢?明:象征光明。意为明亮,公开,清楚,深明大义。哲:主要是聪明,有才能,指聪明有才能的人。出自《尚书舜典》“睿哲文明,温恭允塞”爸爸希望我做一个明事理有智慧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勇敢的去面对每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