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翻译
1、勇敢的为自己相信的正义而战,不要做缩头乌龟。不然你活一千年,也不过是一千年的动物。(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翻译)。
2、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3、其躬行。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北方的颜元(习斋)和李塨(恕谷)。如果说考据一系以先秦经学时代为复归对象话,则躬行一派追溯得更为遥远,以尧舜禹为复归对象。所谓“尧舜只是躬行”,“尧舜之前何书可读”的诘问就明白地显示了此派的宗旨。从行为实践上来看,这一派近墨。实际上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就曾指出这一点,“颜、李之力行派,陈义甚高,然未免如庄子评墨子所云:‘其道大觳’,恐‘天下不堪’。(《天下篇》)此等苦行,惟有宗教的信仰者能践之。(97)”颜李学派精义约略如下:
4、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5、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翻译)。
6、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7、1958年,胡适在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时与蒋介石的留影
8、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9、阳明心学不是成功学,学习阳明心学,你不一定能成功,但肯定能做个好人。
10、在访谈中,很多企业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落实稻盛和夫理念的组织挑战:
11、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12、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3、1920年,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出版,在五四语境下重启颜李之学的讨论。
14、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15、• 调查发现为数不多的中国企业采用了阿米巴经营模式,尽管多数的企业家认为阿米巴经营对企业业绩提升有积极作用。但是在运行阿米巴经营过程中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遇到的阻力还是蛮大的。个人分析,主要原因是1)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让很多初创企业很难生存;2)中国法制和市场规则不健全;3)阿米巴模式对企业透明度要求太高4)企业家没有认真学习稻盛和夫哲学,很难成功落实阿米巴经营模式;5)阿米巴模式需要企业员工有统计学和数字基础,需要系统培训。
16、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7、其实这一所谓新的历史叙事模式,胡适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了。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残篇)》中就曾说过以“自清初至现在,自顾炎武、黄宗羲到孙诒让、章炳麟,为近世时期”(276)的话。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沟口雄三的观念新鲜,是因为我们将胡适遗忘得太久了。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回顾中国传统的时候是以“活”的,而不是以“死”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历史同当下皆能鲜活地站到他们面前。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欠缺的。
18、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19、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20、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21、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22、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为曾经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23、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假装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
24、众所周知,梅光迪后来是“学衡派”的领袖,同胡适之间有一段恩怨。但二人这一段留学的往事却关系到本论文的话题,所以不得不提。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到1921年,胡适对颜李之学依然持不赞成的态度,“费君父子与孙奇逢、颜元、李塨同时,这几个人都是趋向实际主义的。但颜、李都是不肯做历史研究的人,他们的眼光往往太狭窄,脱不了北方儒者的气象。(259)”不过一年多之后的1923年,胡适却突然公开认可颜李之学,“今年多读颜习斋、李恕谷的著作,觉得他们却是了不得的思想家,恕谷尤可爱。你说我‘不甚爱颜习斋’,那是‘去年的我’了!(260)”说这话时,胡适已经开手在做《戴东原的哲学》了,“近作《东原的哲学》,开端即叙颜、李。”(261)对胡适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了。(262)不过,个人认为,其中恐怕也少不了他的文艺复兴学说的影响吧!更何况,从晚清到五四的中国古学复兴之路上,颜李之学从来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一部分。以下就是从晚清到五四颜李之学复苏的路线:
25、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26、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愈益深刻地受到以论文发表和项目申请为标志的“学院体制”的影响,基本上局限于考虑一些被论文篇幅限制的具体问题,而项目申请也比较偏重于史料性和实证性研究,这就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往精细化方向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大问题的思考。刘春勇老师的文章或许具体的结论还有可以讨论的空间,但他坚持宏阔叙事、敢于大处着眼的学术勇气,却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27、1906年,《国粹学报》刊登《国学保存会报告(第5号):发行国粹丛编》,《颜氏学记》《颜习斋年谱》《李刚主瘳忘篇》《李刚主年谱》四本颜李之学著作赫然在列。(272)
28、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29、《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30、然而其实不然,这看似的越界,却隐含着章太炎极深的影响,甚至对于周作人而言是终其一生的。简而言之,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周作人从章太炎那里继承下来的“异端”思想的话题。“指认明末公安三袁的小品文写作为新文学的正宗源头,无疑蕴含有为30年代标举‘性灵’、‘闲适’的小品文写作争得合法名义的意思,并与30年代渐成强势的以‘阶级’、‘政治’等关键词取代五四的‘个人’、‘人道’、‘民主’、‘科学’等知识谱系,即将政治直接美学化的倾向相抗衡。”(190)李振声的这段话虽意在说明周作人晚明论的意图,却在不经意间点出了1920年代中后期到1930年代周作人转向的问题,而“异端”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兄弟失和对于鲁迅和周作人双方都是沉重的打击,又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退潮,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和周作人几乎同时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街头”,是躲进“象牙之塔”,还是出了“象牙之塔”,各自皆面临着选择。众所周知,鲁迅后来是出了“象牙之塔”而转向了颇具正统意味的战斗的左翼,而周作人则躲进“象牙之塔”,一面“闭户读书”一面向“异端”疾驰。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杂文与小品文的分途。1932年周作人大讲特讲晚明小品,1933年,鲁迅终于坐不住了,写下了著名的《小品文的危机》,其中不无对二弟的苦心规劝,“五四运动的时候”,“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但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191)。然而,“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所要的也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要坚固而伟大,不必怎样精;即使要满意,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用不着什么雅”(192),并且“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193)这最末一句似乎已经是在告诉二弟,什么样的东西是值得去触碰的。其实所谓“生存的小品文”就是鲁迅正在以血之生命书写的杂文,促使这一书写的资源同样是晚明,但同周作人是“两个晚明”(194)。这意思,鲁迅隔一年后,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加以了补充,“现在正在盛行提倡的明人小品,有些篇的确是空灵的。枕边厕上,车里舟中,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消遣品。然而先要读者的心里空空洞洞,混混茫茫。假如曾经看过《明季稗史》,《痛史》,或者明末遗民的著作,那结果可就不同了,这两者一定要打起仗来,非打杀其一不止。我自以为因此很了解了那些憎恶明人小品的论者的心情。这几天偶然看见一部屈大均的《翁山文外》,其中有一篇戊申(即清康熙七年)八月做的《自代北入京记》。他的文笔,岂在中郎之下呢?可是很有些地方是极有重量的”(195),“明人小品,好的;语录体也不坏,但我看《明季稗史》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却实在还要好,现在也正到了标点,翻印的时候了:给大家来清醒一下。”(196)这篇文字实际上补充了《小品文的危机》结尾所说的“生存的小品文”(杂文)的写作来源是什么,即来自于晚明遗民的血性生命的“文”之实践性与行动性。可以说,1934年这篇不满800字的《读书忌》同《小品文的危机》一起构成了一个鲁迅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其分量堪比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宣言式的讲义。
31、“最核心的理念用两个字来说是「利他」,用四个字来说是「敬天爱人」
32、稻盛和夫理念在中国推广面临的外部和内部挑战
33、其考据。“复古以革新”的第一要义是复归到健康活泼之生命力的源头,具体而言就是要“回到先秦去”,其唯一的途径就是“通经”,即要知道古人的确凿想法。于是,晚明诸子首先用《经学》取代了《四书》。但为了读懂经书,则需要文字的训诂,这就是考证。而且,古字古义不仅仅存在于无声的经书当中,活的有声的方言俚语里同样存有古音古义,于是方言学、音韵学跟随着兴起。音韵学、方言学、文字的训诂以及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等合起来就是考据学。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根基性的存在,其开创者就是“著书,不忘兵革之事(91)”的顾炎武。与顾炎武同时期的考据大家还有阎若璩、胡渭等。考据之学至乾嘉时期遂发展成为显学,蔚为大观。梁启超认为顾炎武的开创之功有二:其举起了“经学即理学”(全望祖《顾亭林先生神道表》引)旗帜,所谓“清代经学家信仰之中心”(92);其建设了考据学三大研究方法:贵创、博证、致用正是这二者才奠定了清代考据学的根基。也因此,考证的朴学实践就不会是无头的苍蝇,用信手拈来的材料敷衍成文章,相反其中皆隐含着“经世致用”的理想与目标。不过比考据学的口号与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顾亭林终其一生所奉行的“行己有耻、博学于文”的血性生命书写(“文”)实践和家国天下之匹夫担当的行为。其言曰:“有亡国者,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而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94)”顾亭林用一生所著述的《日知录》是其代表作品,所谓三十二卷尽藏其“平生之志与业”阎若璩、胡渭则分别从宋明理学所倚重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之来源的《古文尚书》和“太极图说”之来源的《河图》《洛书》入手,撰成了《尚书古文疏证》和《易图明辨》,指明其“伪”。这对于宋明理学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阎若璩则被梁启超称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足见其影响之大。在对待宋明理学的态度上,考据一系苛责王阳明的“直指本心”的“德性之学”甚严,但对于朱子“格物致知”的“闻见之学”则较为温和。
34、颜李皆北人。且习斋一生有大部分时间在关外寻找父亲遗骨,遍历荒寒,尝尽人间疾苦,故而有此躬行之学,实为血性生命在学问中的体现。梁启超曾言,南人多考据,北人多躬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确实如此,南人慧而北人朴,江浙富庶之地,藏书众多,故考据能蔚然成风,相对而言,则北地荒寒清苦,更宜于成就躬行之学。
35、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36、“深圳一家客户,一个月有100多万销售额,提出要给回扣,公司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结论还是不给。用公司的真诚,做好服务,做好产品。开始不给回扣影响了订单的成长,但后来陆陆续续改善。公司一直坚持不给回扣。这也使得员工正义感很强,养成了习惯,成为了宣传的口号。也逼着公司做好产品,要有绝对优势。如果产品不好,回扣就是引诱”。
37、1905年,刘师培在《国粹学报》第1卷第12期上发表了《颜李二先生传》,署名刘光汉,高度肯定了颜李之学,曰:“先生之学,以事物为归,不以空言立教。”(271)继之1907年左右又连续撰写了《清儒得失论》《习斋学案序》《幽蓟颜门学案序》《并青雍豫颜门学案序》等文章专门讨论颜李之学,其推动之力不可谓不大。
38、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39、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如上,大家可以好好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可以说是顶级人生智慧,带您寻找内心深处的光明,或许对于大家面对的一些人生问题有些帮助。
40、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41、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42、韩寒《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对错,因为人本来就具有知善知恶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欲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镜子布满了尘埃。所以大人会看利弊,而不是分对错。
43、稻盛和夫思想在21世纪初进入中国。2001年稻盛和夫在天津举办了第一届中日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无锡盛和塾正式成立。2008年CCTV举行第一次稻盛和夫经营思想的《对话》。2009年稻盛和夫先生来到清华和北大做了两次精彩的讲演,受到热烈欢迎。2010年盛和塾北京公司成立。今天中国盛和塾的规模仅仅次于日本。据环球日报报道,截止2016年3月,盛和塾在日本有56家,在国外有32家,在中国北京,上海,大连,青岛、无锡、广州等地设有分署,3000多名企业家书生。与此同时,由曹岫云先生翻译的稻盛和夫《活法》《干法》等十几本书在中国畅销。其中《活法》到今天为止已经卖出近300万册,对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力。
44、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45、很显然,晚明所开启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主动的积极入世时代,也是中国传统之“文”的实践性与行动性再次全面启动的时代。
46、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47、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48、“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