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
1、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2、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3、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4、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5、正德九年四月,时年43岁的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滁阳众多好友相送至乌衣,久久不愿离别,留居江浦,等候阳明渡江。王阳明以诗“滁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复来滁州。相思若潮水,来往何时休?空相思,亦何益?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掘地见泉水,随处无弗得。何必驱驰为?千里远相即。君不见尧羹与舜墙?又不见孔与对面不相识?逆旅主人多殷勤,出门转盼成路人。”(《滁阳别诸友》)催促好友回去。
6、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7、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8、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9、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0、九月献俘北上,驻草萍,时已暮,忽传王师已及徐淮,遂乘夜速发,次壁间韵纪之。
11、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2、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3、“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14、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5、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16、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17、王阳明出身官宦地主家庭,家学渊源深厚,是山东琅琊王氏大家族的后裔,天资聪敏,而且自幼耳濡目染,深得其祖父、父亲的文化熏陶,年纪轻轻就表现出过人的诗歌才华。
18、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19、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20、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燥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21、世间之事,有些看似礼实则非礼;有些看似不雅,本质上却是礼貌。
22、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3、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24、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25、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26、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27、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28、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之分。它所有的善与恶都是人强加给它的。
29、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30、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31、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32、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33、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d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d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d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34、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35、曾国藩把知行合一作为人生的第一准则,终成为中国史上的半个“不朽圣人”
36、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37、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38、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39、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40、正德十一年,时闽粤赣湘四省边界的绵延山区,众多寇贼匪患猖狂,攻城略地,且互为犄角,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王阳明被兵部尚书推荐升任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第二年正月,46岁的王阳明赶到赣州上任,踏上了“立事功”的生涯,去实现儒者“内圣外王,本末兼该”的人生理想。
41、王阳明始终认为,一个傲字,是人生所有大病的根源。为人子女的,如果骄傲自大的话,对父母肯定不孝顺;为人属于的,如果骄傲自大的话,就肯定不忠诚。一个人骄傲自大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个人所有恶劣品质中最恶劣的一种。
42、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43、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44、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45、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46、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47、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48、王阳明这段话大意是谁,你无需别人来判断你做得对不对、说得对不对,只要你心中有数就行了;而不管别人能否看见、听见,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你也应该坚持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这样,你的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
49、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50、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51、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52、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53、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54、两年后,41岁的王阳明升任太仆寺少卿,顺道回家探亲,留下了归越诗5首,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挚爱之情,感叹“逝者谅如斯,哀此岁月残”(《四明观白水二首》),警示自己要珍惜时光,直面现实,修身养性,审时度势。同时也流露出“野性从来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难。卜居断拟如周叔,高卧无劳比谢安”(《四明观白水二首》)的归隐故乡养性之意。随后赴任至滁州。期间,与他的弟子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问学论道,并以道学心态写就了精深渊穆的哲理诗和秀雅有致的山水诗。以“鸣鸟游丝俱自得,闲云流水亦何心?从前却恨牵文句,展转支离叹陆沉”(《山中示诸生五首》),表明心中的天理不待外求,得之自然,暗示自己的心学主张。用“何事憧憧南北行?望云依阙两关情。风尘暂息滁阳驾,鸥鹭还寻鉴水盟。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从知归路多相忆,伐木山山春鸟鸣”(《山中示诸生五首》)点化朋友,批评友人心神不定,既想当官又想隐居,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
55、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56、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57、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58、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59、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60、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61、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62、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