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简介及代表作品
1、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2、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3、《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4、在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却始终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却塑造了一位深情、自尊、内心强大、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5、《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6、于是,格鲁西坚决地回绝了。已经是这么小的队伍了,还要再分一次。不行,这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的任务是追击普鲁士的部队,心无二用。他拒绝去做不符合皇帝命令的事情。军官们沮丧地沉默着。他的周围出现一阵沉默。在这沉默中,不可挽回地流逝了那决定性的一秒钟—这是后来用词语和行动都再也无法抓住的。威灵顿胜利了。他们继续前行:热拉尔和旺达姆(Vandamme)生气地握着拳头。格鲁西也变得不安了,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很奇怪,普鲁士人还没有出现,很可能他们已经离开了开往布鲁塞尔的方向。不久以后,侦查员报告了可疑的迹象,他们的撤退转成了直接开赴战场。现在全速赶去增援皇帝,那也还来得及,但是格鲁西还是越来越焦急地等着信使,等着皇帝让他回军的命令。但是,没有任何消息。只有对面越来越远的沉闷炮声滚过颤抖的大地:这是滑铁卢的铁骰子。
7、而多数情况下茨威格并没有直接揭露一种事件,他只会通过不断的描写,用修辞和诗一般的语言堆砌,把当时的情况尽可能诗意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8、而身处二战时期的斯威格,同样反对暴力反对战争,希望他的祖国和平,人民幸福美满。由此这两个前后相差了近300年的人物,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也许茨威格的写作初衷于此也有一点联系。人类对和平自由的渴望可以跨越国度与时间,这份追求像光对待万物般平等。
9、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书评
10、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11、其它作品:《孪生姐妹》《女人和大地》《是他吗》《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等
12、质疑人类社会身份等级的划分也不是多新颖的话题,下面介绍的三篇小说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样的,也是以“换衣服”的方法来呈现。
13、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1940年获英国国籍。早年作为翻译家与诗人开始其文学生涯,其小说人物传记脍炙人口、享誉世界。
14、《里昂的婚礼》的故事是法国内乱时期,一对未婚情侣在拥挤的监狱里重逢,在狱友的主持下举办了一场简易却温馨的婚礼。作者用最高贵的情感对比最卑鄙的罪恶。那个暴乱的发动者富歇,茨威格还专为他写了一部传记,让他遗臭万年。
15、茨威格和绿蒂来到巴西的甘蔗地。绿蒂是茨威格第二任妻子,还是茨威格的前妻弗里德里克介绍认识的,绿蒂当时是茨威格那本《玛丽·斯图亚特》的文字秘书。电影里细嚼甘蔗的绿蒂是那么美,茨威格也难怪会被她身上恬静温顺的气质吸引。绿蒂一直想要一个孩子,但是她的哮喘以及茨威格年迈的身体,不足以承受拥有孩子,她对巴西人民儿女成群的歆羡如此明显。
16、《三大师传》为茨威格为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传记,本书直入精髓,评论并对比了三位文坛大师的创作风格和思想。通过对传记对象内心世界的分析,解读其作品风格形成及命运遭际的必然性,茨威格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既是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的传记,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17、看茨威格的小说时,你觉得他洞察人心,他那细腻的眼光貌似透视了从来隐秘的不为人知的精神领域。曲折的心路历程在他笔下便是泾渭分明的小径,拨开主人公情感的迷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每一次身不由己的转折,能像感知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样捕捉到他们将落未落的眼泪,也像接受强风的吹拂一般面对他们声动山河的心跳。
18、公正应该战胜强权,理想应该战胜现实,未来应该战胜现在!
19、女性视角:《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偿还旧债》
20、《无形的压力》中的画家逃到瑞士,但是德国的征兵令还是抵达了他的寓所,那股意识形态的无形的压力在迫使他应征入伍。整篇小说都是写他与妻子在反抗和顺从之间来回挣扎的心理拉锯战。直到最后画家亲眼目睹了从战场归来的伤病,才如梦初醒,才知道国家机器在骗人,在残害人,反抗的意志反败为胜。
21、他的雕刻室也很简单,装着高大的窗子。里面有已经完成的雕像,更有许多石膏塑的作为试验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指头或一个小小关节;桌子堆满种种素描的图形。这地方显示出它的主人一生在不断研究,不断工作。
22、目前茨威格的中译本较多,但还没有哪个译者翻译了他全部的作品,各译本虽翻译风格有差异,但原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凌驾其上,能让人明显看到整体文风的一致性。
23、在影片的开头那场记者会,茨威格就被各种语言包围。这之后的年岁,德语成为他乡的异种,用英语、用西班牙语,都能透着他那一股德语腔。他是异类,被挤压成了怪胎。他也想学习其他语言,他希望德语能从他的口中死亡,以此他能获得重生。
24、混乱而碎裂的生存环境,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造成了大量情感沦落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常常促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僭越情理的行为,那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挣扎,是溺水者妄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徒劳。正因为此,茨威格作品的人物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勇气和高傲。(6)
25、 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位饱尝暗恋的幸福与辛酸的“陌生女人”。弥留之际她在自己死去的孩子身旁,向著名作家R表达出了她深沉而绝望的爱。从一个小女孩成长到到一位母亲,她对R的爱从未停止。但是R却从不知道她的存在,即使曾经有过亲密接触。茨威格将这种爱慕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的心情随之跌宕起伏。细腻详尽的表达甚至让读者们相信,似乎没有人能比“陌生女人”更加痴情、更加绝望!
26、《普拉特尔的春天》写一位贵妇人因为裁缝没有及时做好礼服突发奇想决定穿上一件朴素的衣服去普拉特尔公园游玩,她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少女时代,再没有人惊呼她的美貌。在这一天之内,她奇遇一般经历了一段爱情。
27、不知道是不是中外作者的差别或是翻译的原因,茨威格穿插在书中的大量描写有时过于繁复,激情是有了,但不断地跨过山河大海也容易让人疲惫。就像戏剧,过长的台词总让我迷茫,洛可可式的繁复让我劳累。我能理解这是为了推动剧情,制造和激化矛盾,但凡事过而不及,技巧过多的运用会阻碍文章内涵的表达,使文章显得不伦不类。
28、斯蒂芬·茨威格自杀的原因:在二战期间,他看到二战连天的炮火和大范围的死伤,他的理想、对人类未来的设想破灭,看到的是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人类堕落,使他理想破灭,万念俱灰,最终自杀。
29、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茨威格的家庭是犹太商人,家境富有。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30、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31、首先都是书信体小说,其次女主人公在青年时都飞蛾扑火一般追过星,将一个少女火辣辣的爱情泼向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同的是,前者为爱坚守一生,后者的主人公最终还是走入寻常人的婚姻里。
32、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3)
33、茨威格选取了历史长河中容易被人忽略却又意义深远的14个“星光时刻”:西班牙的巴尔博亚以逃犯之身发现太平洋,是大航海时代探险精神的典型代表;法国普通士兵鲁日在莫名激情的推动下,一夜之间写出后来举世闻名的《马赛曲》;美国纽约商人菲尔德屡败屡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在大西洋海底铺设电报电缆,欧洲和北美洲能够“以思考的速度”迅速联结在一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和事件,茨威格也挖掘出足够的细节,巧妙地展现人类命运的因缘际会:拿破仑和整个欧洲对抗,却因为格鲁希元帅犹豫一分钟,最终兵败滑铁卢;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艰苦的酷寒天气里率队前往南极点,发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列宁越过重重险阻抵达芬兰车站时,整个世界都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34、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35、在这个时期,一位艺术大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教训。这教训初看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小小际遇而已,事实上却是我一生写作生活的转折点。
36、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渺小人物的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绝不会再恩赐第二遍。
37、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38、《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著茨威格的代表作,最早出版于1927年,由最初的5篇文章历次增订,扩展至14篇。茨威格选取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这些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集中展现人类命运的跌宕和伟大心灵的力量。
39、当茨威格到达阿根廷的时候,一场盛大的宴会后他被民众的热烈拥护,这位作家还以为一切尚有未来。但当他接受记者提问时,他的身份变得微妙,作为为数不多的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德国作家,遭受了来自其他国家记者对于德国战争问题的问责,和同为犹太裔的记者布莱尼对他穷追不舍。茨威格一再对激进分子和政治讳莫如深,他厌恶政治,认为它用标语背叛了语言。当作家大会上,开始念起尚在集中营的作家名字,所有人在鼓掌,茨威格被迫站起身,被迫卷入一场政治宣言,那一刻,他好像头眼昏花,他觉得所有的与会者们都视他为懦夫。那位对他怒目相望的记者布莱尼预言:“已经没有孤岛了,总有一天他将必须游向另一边。”
40、按照世间所有人的经验,船只能在水里航行,从来没有听说过一只舰队可以翻越一座山。然而正是这种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才是一种精灵意志的真正标志,而且人们总是从中发现一位军事天才,这种天才往往嘲弄那种按战争规则进行的战争,在特定的时刻不因循守旧,随机应变。
41、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42、两个茨威格夫人,电影为这两个女人设计了一场非常有趣而微妙的会面。是谁最懂茨威格内心?又是谁在最后陪他一同喝下那镇静剂的?
43、我想起以前看的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创作思路上与这篇小说相似。松子的一生在各个男子之间寻找爱,最后徒劳而归、垂垂老矣,那种源源不断永不熄灭的激情燃烧松子们整个生命,谱写成一首绝望的又抚慰人心的赞歌。
44、他还和费德先生谈及了《象棋的故事》,这是在编写蒙田过程中完成的。《象棋读故事》里讲述的就是一个B博士,他被盖世太保囚禁于大饭店单人房,不挨饿不打骂,人道至极;B博士偷来一本棋谱,自己和自己博弈,最后精神崩溃。这无疑是茨威格最难以逃狱的囚笼。茨威格反战小说不多,除此之外,《十字勋章》《无形的压力》《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他就那么看着,看透了人生,槁木死灰的眼神里,哀极。
45、由作者本身的题记,我联想到罗曼·罗兰作《巨人三传》时的一种期许:世界简直透不过气来,让打开窗户吧!把自由的空气放进来吧!让呼吸英雄们的心灵吧!
46、读者在下单购买本期书单时,输入优惠码“7U6B8G”,即可享受“100-20”满减优惠。优惠码只适用于购买本书单的图书。
47、埃德加跟母亲到疗养院居住,他很强调自己生病,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母亲的关注。但他母亲似乎常对他发脾气,致使他闷闷不乐,直到男爵像朋友一样跟他聊天、散步,他的优越感暴涨,对男爵产生莫大的感激和依赖。他不知道的是,男爵跟他做朋友是为了接近他母亲,一旦达到目的,就开始冷落他了,自卑感又重新占领高地。仇恨的怒火迅速点燃,他要报复他们,虽然不明白他们之间的秘密,但是他掌握了破坏他们关系的方法。最后,他失败了,独自出走,险恶的外部世界又让他怀念做孩子的幸福。当他回到外婆家,在父亲面前,与母亲达成了秘密的协议,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他又感觉到了幸福,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母亲面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重新夺回了母亲的爱,再次获得了优越感。
48、《三大师》200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本书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的笔法和浓烈的色彩,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
49、置换身份:《普拉特尔的春天》《贵妇失宠》《十字勋章》
50、韦斯•安德森:这就跟他自己的工作状态一样。他写作时喜欢安安静静、与世隔绝,这是他特别的习惯,我觉得他对宁静的需求与前面提到的“忘我与沉浸”密不可分。我想到了在《情感的迷惘》中,故事的两个主角都与茨威格关系密切,那个在柏林让生活脱离了正轨的学生反映了茨威格生活经历的一个方面。而那位待人有些冷漠的学者,作为丈夫他对妻子隐瞒了许多事情,则代表了另一面。我觉得两个人物身上都有他本人的影子。读《昨日的世界》的时候我一直感觉到有许许多多惊人的事实在我眼前被揭晓,这点让我感触最深。书里写到了(旧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我们可能曾经在一本本书里读到过,在一部部电影里见到过,但在读过茨威格的回忆录之前,大家对于那个时代还是称不上有多少了解。一些事情我从来都不可能想到过,尤其是作者写道有一天护照成为了往来通行之必需,从作者的角度看,这一变化意义非凡:你突然发现国家的控制介入了原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