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思想精髓四个字
1、如何才能拥有大气量呢?老子说过,庄子也说过。《庄子·人间世》里讲:托不得已以养中。
2、参学道家智慧,说到底也不过是为了做一个大气量的人,也就是大气。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
4、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5、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体会到生命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便能充盈、圆满的自由。所以,“知足常乐”的真正内涵是,内心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就感到满足,使生命稳定处于安宁、和乐之中。
6、写的真是好。写得更好也更为人知的,是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那首《临江仙》词:
7、传记社长指出,佛教反对杀戮、反对自杀,提倡护生。佛陀有明确的责备和禁止自杀行为:“你是愚蠢的!”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珍惜所有的生命,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记得这朵云?所以说“自焚不违背教义”这句话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8、诸行无常的意思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没有恒定不变的事物。比如人在年轻时有美丽的容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美貌将会逐渐地褪去,不可能长远存在。
9、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根据什么来的呢?我再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在讨论人性是善是恶,现在在座诸位又提出这个问题。
10、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11、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12、成功的人讲道理,你会觉得他说的对,对他充满敬佩;而失败的人,你只会觉得他作,对他不屑一顾。
13、最美银杏村的千年寺庙里|藏着一群最萌的小和尚
14、墨家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即以天下为己任。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讲究“纪律严明”;提倡“尊天事鬼(崇拜天地鬼神)”;倡导“爱人爱己”等。
15、佛家思想的核心是深邃广大的对世界的观点,它有复杂的辨证思想,佛经大多数是对世界的真相的论辩。
16、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17、佛教以两千五百余年的积累阐释了根本智慧,传承生生不息。
18、真俗圆融,是空有双彰的中道,也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悲智等运,是自他两利的胜行,也是无住涅槃的精髓。若能以此中道为道,依此胜行而行,则定成佛道作无上土。
19、禅录载,马祖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20、三法印是佛教对人生重要问题的认识,包括三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21、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
22、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23、虚云老和尚|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也不奈你何
24、这种情人不喜欢没有把握的事,要打动这样的人,除了诚心之外还外加耐心,因为他们表态得很慢,有时明明心动了,又装出不确定、很苦恼的样子,所以你得一再耐心等。千诚万诺保证之余,还得不着痕迹地表达始终的爱意,反正他们一旦粘上你,就很难离得开了,代价再大也值得。
25、默默无闻、执著向前的白龙马,多么像是“痴”。
26、明儒王阳明,远绍陆象山心法,世称其已近于禅,其著名之四句教,为毕生学术思想中心,至有以之与禅宗心法并提者,实则大误。四句教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若心之体,本无善恶,则此体为一废物,意动而忽生善恶,此善恶之来,纯出无根,而其于心体两不相关,何须为善去恶;为善去恶又与心之体有何关系?纵不为善去恶,心之体亦自无善无恶也,此其误一。心既有体,在善恶之意未动以前,非绝无善恶,为潜伏于体中耳;此心可称之曰性善,亦可称之曰性恶;因善恶两俱潜伏。如心之体,在意未动前,是净明无过;则应准《大学》之义称之曰“至善”;否则当用《荀子》之意,称之曰“本恶”;何得言无善无恶。无与有乃相对意义,各代表绝对之辞;天下之无,何能生有,既认有心之体,而云无善无恶;于辩正名辞上,不免过失;不若以“无”易为“非”之为有当矣,此其误二。四句教中,为学得力处,只是一个“知”字;“良知”得辨其善恶,是以用为善去恶工夫,返此动意之初;如返之于无,则终成一个废物,明此心性何用?最不解者,此“知”之一字,又从何处生起?“良知”若从心体自生,心体绝非无物,“良知”若从外来,于心体绝无交涉;况此一知者,为是意动,为非意动?若为意动,落在善恶中矣;若非意动,“知”之一字,即为心之体,何云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此其误三。阳明以一代儒宗,其四句教纲领,大误如此,世不之察,推为心性理学之极则,殊为识者所惜!(南怀瑾《禅海蠡测》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