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1、比如说,老子《道德经》中的这3句话,可以让我们瞬间成熟,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胜读十年书,值得一读再读,我们越早知道越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2、现在要想研究老子的思想都是从道德经开始。但是最开始老子并不是想要写这个道德经的,是因为他准备要退休了,要离开这个混乱的时代,但是有一个人在路上拦住了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函谷关的关令伊喜,他对于老子是非常崇拜的,想要多听一下他的思想教诲,并且想要老子写一本书,自己可以好好研究。(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3、这段话的意思,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止;锐气如果太盛,不能长久保持;家里金山银山,没人能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自己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
4、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当和事老,用调解的方法来解决的怨恨,即使表面解决,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宽恕之道,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5、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吗?唐代学者李约《道德经新解》的读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6、《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老子和孔子的经典对话:
7、过于急功近利的人,往往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只注重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不会有远大的格局,也没有耐心去等待更好的结果,所以,他们注定输给了自己的贪念。
8、天下的圣人、宗教家都是一致的,他们告诉人类的真理只有一个,积德行善才会获吉,才会有福。
9、认知水平越高的人,看事情越客观越正确。认知层面越低的人,越是固执、偏见,他们限于认知漏斗的底部,很难听到或听懂认知层次高的人在说什么,也看不到上层的风景。所以说,在这个时代里面,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也是认知层次的竞争,我们也需要不断提高认知水平。
10、孔子说:“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宣扬仁义道德。”
11、释义: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12、天有好生之德,究竟是损还是益,关键是看对族群的和谐是否有利,对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否有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辈子的志业。
13、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14、回复数字 118 观赏《太极武当》纪录片1-7集
15、但是老子根本不喜欢写什么书,这个根本没什么用。但是出于无奈,要是老子不写什么书的话,这个人就不会让老子走。为了能够让自己能够出去走一走,老子最终还是写下了道德经,总共5000字。写完之后骑着一头牛就走了,然后再也没有回来,就这样老子消失了。
16、老子还在《道德经》中举例说明“谦德”的好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
17、不是自己的,一毫而莫取。清风明月虽无尽,但观月之亭,临风之阁,能无尽乎?因此,知止就是:放开心事皆无限,一点道心四海同。
18、“道法自然”是说,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东西。道也没有什么可取法的对象,因为万物都在道里面。
19、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20、人只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学习悟透很多道理,深刻体会大自然的奥秘。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说:我们要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21、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2、回复数字 120 聆听《道德经》部分章节的唱诵
23、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的根本,就是栖霞寺的云谷禅师告诫他的话:“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24、孔子思索一会,说道:“因为周公推行周礼之时,天下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动乱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于周礼不兴,礼崩乐坏的缘故。”
25、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以为要成功了,却在充满希望的时候失败了。告诉我们凡事不必高兴太早,如果能够始终如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那就坚持就是胜利,成功也会水到渠成地来。
26、看待人生挫折和磨难,要正反面去考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痛苦和挫折,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成功的垫脚石。因此,我们若是想笑到最后,成为强者,就要忍耐得住眼前的苦难,正所谓是“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以及“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
27、稿件内容:学术稿、评论稿、专题稿、人物稿、论文稿、读后感悟等均可。可以以道德经的发祥地---函谷关为依托,以弘扬国学文化为主题,介绍、论述道文化遗迹、道教人物、历史故事、介绍自己学习道德经的经验感悟等。
28、越是心智成熟的人,越不会黑白分明,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说,记住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改变我们的认知,拔高我们的境界,这样可以让我们瞬间成熟!
29、这个“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之外的非人为的生命与物质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30、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吗?唐代学者李约《道德经新解》的读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1、其次,要自为。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事情办好了,这是我自己办成的。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愉悦和事业的成功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
32、后来这些思想逐渐的变成无为而治,在汉朝的时候被统治阶级运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实这个也没有达到老子所要要求的,他真正的无为而治是什么都不用管。
33、祸害不是无缘无故来的,都是因为贪而无厌让自己渐渐失去了初心,忘记了当初要走的路和方向,于是就在欲望中渐渐迷失了自己。
34、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品德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人也应该效仿水的谦下品德,谦虚低调做人,最后福气和品德反而更加深厚,正所谓是“水低成海,人低为王”!
35、《道德经》里面有许多精华和智慧,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白岩松则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所以说,我们要想多多增长智慧,再忙也要抽时间读读老子《道德经》。
36、但人不一样,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他想上天入地,他想支配世界,他甚至想成为自己的上帝。
37、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空飞,花开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一个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鱼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鸟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夏天不会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会取代春天的位置…
38、所以,古代的圣贤人物,不怎么谈利,而是喜欢谈吉,谈福。吉和福看重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39、所以中国人常说吉人自有天相,你能够秉持天道,积德行善,当然天会眷顾你。
40、“不争”在《老子》中共出现8次,分布在7章之中,其中第八章出现2次。为什么老子如何看重“不争”的思想,就是因为他想告诫大家做人要谦虚。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1、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诉你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体,有一个最终的根源—道。人类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天地的和谐秩序,如果天无以宁静,地无以宁静,受害的最终还是人类,道不会受任何损伤。
42、说了这么多,悟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在客观事物中,悟道就是将客观事物的道或者规律,装进自己的心中,让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合为一体。有朋友会问,怎么合为一体呀?老子告诉我们,先要知道信道,然后清空自己内心的主观偏见,达到虚极静笃的状态,也就是要尊敬、平静、干净和宁静,让自己的主观不再出来捣乱,这样就有希望领悟客观规律了。人一旦知道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做,自己的生命、生活和事业,就会步入正轨,就会走向幸福和成功。
43、这句话说出了人生中的喜怒无常,也说出了人生因为一些事情而悲欢不定。
44、有些东西看似很完美其实也是有缺陷的,对待事物最好的态度就是顺应它们的规律,遵循自然之道,这样我们才能活出幸福人生。
45、你想守住刚猛,刚则易折,你想守住财富,富不过三代,你想保住权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
46、当代老子研究专家高亨先生认为,地、天、道三字传抄误重,应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47、虚才能不恋权位,该舍就舍,该去则去。“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
48、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中连续三个“道”,意思却各不相同。第一个“道”为名词,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共同起源,万事万物虽从形态上来讲不尽相同,但从本源上来讲却是有相通之处的,老子认为一切都是从“道”演化而来。
49、回复数字 105 阅读《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50、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是一个词;在老子这里,“道”和“德”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哲学概念,上面我们说的就是“道”,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德”。
5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52、第要无为。自为的基础恰恰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就是顺着形势去做。每个地方都有地理的特质,每个时候都有不同的天时,应因地制宜,随时变化。
53、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4、都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当一些事情当回事了,太在意事情的结果,如果结果如我们所愿,那就还好,如果不如我们所愿,那很多人就放不下,总是纠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55、我们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事业上,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去做,那么滴水穿石,铁柱也磨成针。
5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7、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吗?唐代学者李约《道德经新解》的读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8、人类自诩为一种高级动物,大脑十分发达,又发展出了远远高于其他动物的文明,让我们觉得自己就在食物链的顶端,很骄傲,也很傲慢。但在面对自然界的一些运动时,如地震和海啸,我们的骄傲和傲慢又会被打个粉碎,忽然之间又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59、不少人总在思考:宇宙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人又是从哪里来的?老子帮我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宇宙与万物,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都是一种叫作“道”的力量所造就的,“道”就是宇宙与天地万物,也包括我们人类最终极的源头。西方《圣经》中说,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和人类,但《圣经·新约》中也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说到这里,即使你还不能理解,但应该也大致了解了我们所疑惑的宇宙与人类的终极秘密:大道。
60、好与坏,善与恶,只是人类社会仁义道德的产物,但是在天地之间并不存在。所以说,我们做事情不要寄希望于天地,而是要自求多福,然后多去顺从天地之道,顺应自然,而不可逆天而为,即老子所说的“动善时”!
61、所以,古代的圣贤人物,不怎么谈利,而是喜欢谈吉,谈福。吉和福看重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6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3、老子在《道德经》第58章中说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明了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这句话更是说明了: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64、释义: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65、而老子告诉我们,贪婪是幸福的大敌,唯有知足才是不忘初心的路,知足能够带给人快乐。
66、当我们遇到人生逆境的时候,要百折不挠,勤奋刻苦,便可化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正可谓“风雨之后见彩虹”,“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器往往都是晚成的,我们不要过于着急!
67、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当和事老,用调解的方法来解决的怨恨,即使表面解决,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宽恕之道,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68、但人不一样,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他想上天入地,他想支配世界,他甚至想成为自己的上帝。
69、以前的我们,总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在做,天在看,但是后面却发现:“好人并有好坏,坏人也并不都是受到了惩罚”。以及为什么好人不长命,而坏人活千年呢?就是因为天地对待世界是平等的,在它们眼中没有谁对谁错,以及好人与坏人的区别。
70、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大自然中普遍存在这“物极必反”的现象,好事到头了就是坏事,坏事触底了就是好事。所以,我们不必为眼前的得失而计较,而是要学会淡定从容对待,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1、投稿人应确保稿件的合法性,并对稿件拥有版权,文责自负.
72、即使我们在生活中坚信了一些道德准则,往往也不懂得它的来龙去脉,因此,有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疑惑或者动摇。比如,好人被坏人欺负了,我们会感叹好人难做;我们很诚实,但是被人骗了,于是我们又会说诚实的人总吃亏;一些坏人使用各种手段让自己发了财,本分的人又说做好人有什么用!
73、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74、人生的福气和祸患是互相转换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则,如果你骄傲自满了,就容易招致祸患;如果你奢侈浪费了,就会让福气偷偷溜走。
75、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诉你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体,有一个最终的根源—道。人类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天地的和谐秩序,如果天无以宁静,地无以宁静,受害的最终还是人类,道不会受任何损伤。
76、做人,要懂得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月未圆”是最佳境界,也是最智慧的处世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有福不可享受殆尽,有势力不可依仗殆尽,凡事多留有余地,才能避免招致老天的妒忌,最后保全更多福气。
77、孔子思索一会,说道:“因为周公推行周礼之时,天下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动乱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于周礼不兴,礼崩乐坏的缘故。”
78、人生,最大的运气,不是捡到钱,也不是中奖,而是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人,或者看了一本书,别人打破了你的原有思维,带你走向更高的境界,这才是人最大的运气!我们若能在认知层面尽早突围,就如找到了“大道”一样,我们也会越来越幸福、成功、充实!
79、有的时候暂时获利,但破坏了阴阳的平衡,对将来的稳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时候暂时受损,但有利于维护阴阳的平衡,反而对将来的和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80、其次,要自为。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事情办好了,这是我自己办成的。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愉悦和事业的成功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
81、天道好循环。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是佛教用语,“成”,事物出现;“住”,事物繁荣一段时间;“坏”,开始走下坡路;“空”,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82、不是自己的,一毫而莫取。清风明月虽无尽,但观月之亭,临风之阁,能无尽乎?因此,知止就是:放开心事皆无限,一点道心四海同。
83、虚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占有。《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无,实若虚。”有的好像没有,实在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84、《道德经》的第十三章中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85、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这六个“道”展示了人生的轨迹。也许有很多朋友会为此感到十分兴奋,似乎知道这六个“道”就已经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但是,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悟道是一生的事情,片刻都不能够放松,正如《中庸》里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如果我们修道,是为了人生成功的功利目标,就一定会遇到更加严重的问题。
86、真正成熟的人,往往懂得为人处世方面的“以柔克刚”,做到不争不费,以不争去争,水低成海,人低为王。《道德经》全篇最后一句话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87、其实这开篇与宇宙万物都息息相关,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凝练非常,含括了万事万物的发源、发展与变化规律,明白此句即理解了《道德经》的精髓。
88、老子《道德经》中的以上3句话,非常经典,可以让人瞬间成熟,胜读十年书,我们越早知道越好!朋友们,让您瞬间成熟的是那句话呢?
89、当我们遇到人生逆境的时候,要百折不挠,勤奋刻苦,便可化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正可谓“风雨之后见彩虹”,“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器往往都是晚成的,我们不要过于着急!
90、这个“己立”,并非由自己乱来,而是有一个天命在,这个天命就是“善”。“己立”所立的根基,就是德,就是善。
91、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92、虚是境界,有度是实在的功夫。就人世间而言,人与人之间有边界,不可冒犯;就物质取舍而言,只取所需,不取所欲;就人与自然而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3、你想守住刚猛,刚则易折,你想守住财富,富不过三代,你想保住权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
94、第要无为。自为的基础恰恰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就是顺着形势去做。每个地方都有地理的特质,每个时候都有不同的天时,应因地制宜,随时变化。
95、释义: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贯穿或击败天底下最坚硬的东西中。
96、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弱者代表着柔软,因此可塑性很强,进步空间也很大,要对自己未来有信心。
97、从发源上讲。有人说,老子和孔子的学说,均来自于《易》。这句话大有玄机。孔子从乾从阳,老子从坤从阴。所以孔子儒家观点,至大至刚,天地正气,能伸能长,犹如一棵顶天立地的巨木,不断向上、向外扩展。老子道家观点,阴柔圆融,能收能藏,往往能看到事物背面的东西,犹如让人从巨木,渐渐缩回,重新变成一颗生命的种子,回归生命的原点。
98、我们所有人都是活在自然界中的,久处其中又往往会忽视它的存在。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人进行交往,有权力、有财力和有经验的人,往往会在那些比自己弱的人面前感觉自己很强大,于是就会去压制别人,而忘记了还有天道规律。等到吃的教训多了,又会反省和总结:人在做,天在看;尽人事,听天命。
99、这段话的意思,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止;锐气如果太盛,不能长久保持;家里金山银山,没人能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自己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
100、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大自然中普遍存在这“物极必反”的现象,好事到头了就是坏事,坏事触底了就是好事。所以,我们不必为眼前的得失而计较,而是要学会淡定从容对待,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1、比如说,嘉靖皇帝说:“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浑,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那清过?长江黄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内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浑就偏废不用?”
102、 灵魂导师一能
103、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饮,亦足以畅快胸怀!
104、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105、天下的圣人、宗教家都是一致的,他们告诉人类的真理只有一个,积德行善才会获吉,才会有福。
106、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弱者代表着柔软,因此可塑性很强,进步空间也很大,要对自己未来有信心。
107、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空飞,花开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一个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鱼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鸟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夏天不会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会取代春天的位置…
108、老子这句话是说:“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获益反而是受损。”
109、虚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占有。《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无,实若虚。”有的好像没有,实在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