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摘抄好句57句)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摘抄好句57句)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2)选做:阅读《论语》和于丹的《论语心得》。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3、(1)结合生活实际把握各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进行分类。

4、第六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6)  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7、“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

8、师:怎么了?你一着急就忘了?那你就读读第一则。一着急就忘了,说明你需要哪个字?(生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1)必做: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并背诵课文。

13、师:(板书“忠”字)忠,尽心尽力,不仅是对朋友要尽心尽力,做任何事都要尽心尽力,有道理。

14、①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15、什么样的人是小人?什么样的人可称得上君子?谁的脸上也没有贴上标签,似乎让你难以判断。实际上,君子与小人行为方式的对比有时极为鲜明。比如,有的人为利人不惜损己,有人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的人对于:成人之美”的事不亦乐乎,有的人则对“成人之恶”的事趋之若骛?? 

16、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词语与情感              

17、(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8、重视学习是一件好事,但我们现在谈到学习,人们往往狭隘地理解为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甚至就是为了考试出成绩。读了《论语》让我们更一步了解到孔子的学习范围很广,更敬佩他的才华,孔子本人就精通“六艺”,即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马车)、书(文学)、数(算法)你看,孔子绝对算得上一个多面手,可谓入可文、出可武。这种学习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教师小结: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凉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的,彬彬有礼的君子。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23、在当今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位置静止不动,而当某种“动荡”把人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抛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时,许多人就会不知所措。其原因就在于复杂的现实中,单凭一只脚走路是不牢靠的,人必须学会多种生存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德通才,不仅“专业”要精通,其他的“行业”也要能懂能做。

24、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25、认知目标:进一步熟悉文言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          

26、顾程子曰:“颜子之乐,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篓累其心而改其乐也,顾夫子称其贤。”

2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8、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9、 明确:倒装、反复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感叹句与细致的描述。

30、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31、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不能读成“说话”的“说”,要读成“愉悦”的“悦”,是通假字,愉快的意思。

32、生:我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难写。

3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5、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36、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37、如何学文言文,就是要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38、“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39、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诚信;今义:相信)

40、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激发热爱经典文化的热情。

41、意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表明老实而心术不正的人交友,同善于谀奉承德人交友,同善于花言巧语而胸无实学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42、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研读的兴趣,其终极目标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言的“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不能成为限制、阻碍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尽力为学生搭建更丰富、更巧妙的思维训练平台,避免枯燥单调的训练式教学。在别出机杼的阅读教学设计中,哪怕是听说读写等最基础的语文能力训练,也会呈现出思维的张力。化教读为自读,让《论语》进驻学生心灵深处。

43、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颜回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44、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在于他们用有一个坦荡的胸怀,因此,才能拥有一个宽广坦荡的人生。 

45、第八章是个人修养,提倡安贫乐道,不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

46、  理解此乐放进此章,读出来。(两名同学读,生评、再读)

47、学生简介孔子及《论语》,利用PPT进行补充。

4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一次的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乐享其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扎实走好每一步。

49、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看见别人的优点,我们主动去学习,看到别人又不好的地方,我们就去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有我们就去改掉。这才是正确的、利人利己的做法。 

50、(交流点拨)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51、自古以来的圣贤都认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则不但可以赢得尊敬和友谊,还能尽量不得罪人。

52、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如果说“一日三省”是向内心、向自我求助的话,“见贤思齐”就是向外求助,为自己找一个学习和提高的参照物。 

53、师:自由朗读课文《〈论语〉十二章》,读后说说这十二章中哪个字最容易读错。(学生朗读)

54、《论语》论及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它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日益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有利于我们去重新发现乃至建构属于当下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自信,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更是有着重要意义。经典是值得一生去阅读的,一节课怎么教读都只能是窥其一斑,而难以见其全部。这些《论语》短章,其实大多已被学生熟悉。读《〈论语〉十二章》,选择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教学就由受用的字到受用的句。再次回到文本深处探究,学生对文本的价值与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样,学生的阅读也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且要求学生背诵名句,对其意义作出贴合自我的解释(即便是稚嫩浅薄的),也是在鼓励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独立思考,选择取舍,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实现经典阅读的意义。

55、正巧学校开展《论语》经典国学进校园活动,我选择了《十二章》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选择《论语》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它偶然是因为正巧学到这课,必然是因为我喜欢《论语》的仁爱思想。

56、长久以来,人们提起诸葛亮,往往都把他看成“神人”。诸葛亮何以如此多才多能?在《诫子书》里他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这是他长期专心致志、刻苦读书并多方面学习的结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