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老版
1、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2、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鑰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
4、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6、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八 章
7、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无 物 。
8、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0、 勇于敢则煞,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颣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1、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1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1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14、意思是:道指内在品德的修为,术是外在本领。没有内在也没有外在的人,等于废人一个。一定要接一句的话:则废之。
15、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16、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宾 。
17、所以圣人不回去收藏平常人所认为的珍宝玩物,这也证明了老子老师所说的“不贵难得之货。圣人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这样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18、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19、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修之身(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其德乃真(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修之家(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其德乃余(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修之乡(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其德乃长(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修之国(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其德乃丰(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修之天下(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故以身观身(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以家观家(以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以乡观乡(以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以国观国(以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以此(就是以此推断的)。
20、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纍(léi)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 而以为天下正。其戒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譽无譽(名譽)。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23、杀 人 之 众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战 胜 以 丧 礼 处 之 。
24、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qí),善复为妖。
2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6、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27、由上述可见,多出也字的楚简本绝非原本。相对而言,没有也字的通行本所记,就眼下史料而言,应该属于老子原本。
28、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
29、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30、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二 章
31、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32、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ou,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3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shèn)终如始,则无败事。
3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又yòu)死之徒十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35、帛书本:宠辱若惊,贵大梡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梡?!
36、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37、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38、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9、(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注:不着空有,至恒常道,守中道(不执两端分别),则笃定。宇宙万物周而复始地空运作。天道昭昭,小归于业果,终究归于大道。
40、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4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42、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43、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44、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45、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九 章
4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zhònɡ),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8、我们对比“陵行不辟矢虎”和“陆行不遇兕虎”,可以肯定,陆行不遇兕虎是从陵行不辟矢虎演化而来,而不可能相反。那么,帛书甲本居先,以此可以确定。
49、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50、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
51、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 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 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5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3、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四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