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示
1、男孩被陶校长的尊重、信任、肯定和鼓勵深深感動,良知慢慢被點亮,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2、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3、陶先生在孩子开口前就收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心花怒放的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示)。
4、在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理解,就是一种尊重,这是我们打开孩子心结的最关键的入手处。生活中,我们往往少了这分冷静,也就失去了走近孩子最好的契机,我们的思想工作往往就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功效。
5、俄罗斯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6、 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7、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8、 俄罗斯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9、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他笑着掏出一颗糖对男孩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了。”
10、我让你住手,你立马停止了,你尊重我,那么我也理应尊重你,因为,人和人是要相互尊重的,所以我感谢你!又把尊重亲自演示了一遍。
11、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12、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众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
13、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
14、陶行知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男孩一惊,不敢抬头。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15、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中的亮点。陶校长竟然能从那个“问题学生”身上找到四个亮点;詹校长也能从骂他的信中看到“问题学生”对他的信任,而在有些求全责备的校长或老师眼里,可能看到的是更多的问题。
16、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17、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18、因此,即便到了今天,以至未来,在“如何教育”这件事上,这“四颗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19、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每一个成年人都明白信任对自己的重要,有人甚至把信任看得比生命都来得可贵,可实际上,孩子对于信任的企盼不会比成年人少,甚至有时他们比你更渴望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对于他们的信任。
20、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陶校长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没到三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内心比较复杂: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他低着头等着挨训。
21、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犯错的孩子。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其实,对他们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22、眼前的这颗糖令男孩完全出乎意料,他惊呆了。
23、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24、 陶先生在孩子开口前就收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心花怒放的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这光芒,一直延伸,照耀到很远很远的宇宙边缘。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25、男孩真的没想到不但没有被责骂,还被表肯定了。内心再次惊讶!
26、正如陶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在教育第一线的我,陶先生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爱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3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27、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28、 其实,对“问题孩子”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29、如果这个师傅批评惩罚了这个小和尚,他可能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还是会偷偷跑出去,然后就认为大不了在被师傅训一顿或者惩罚一下,有什么可怕的。
30、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他笑着掏出一颗糖对男孩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了。”眼前的这颗糖令男孩完全出乎意料,他惊呆了。
31、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32、然而,陶校长早洞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一场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33、这时,几股奇妙的新的能量开始围绕着男孩旋转,越来越靠近中心点,良知之光越来越亮。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34、陶校长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善良,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35、陶校长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36、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37、妈妈说:只要你愿意改正,还是一样爱你。………
38、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39、从第三颗糖开始,就真正进入了教育家的境界,开始在“教育”了;因为据我了解,你并不是纯粹的在斗殴,而是那孩子欺负女生,你叫不停他,所以才出手了,所以这颗糖还是要奖励给你,不是奖励这个行为,而是奖励给你心中的那份正义感。又把理解演示了一遍。
40、 这两个故事的发生时间大概相隔80年,但这两个故事却有很多的共同点。
41、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42、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短短一句不足十个字的话,做起来却远远比说难多了。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乐的,有缺少温暖的,有父母离异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本书,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读懂它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去珍视它。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要学会俯下身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43、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44、“南风效应”中的南风之所以赢得了比赛,正是因为它懂得站在行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作为家长也应如此,只有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只有了解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知道如何让孩子去改变。
45、这光芒,一直延伸,照耀到很远很远的宇宙边缘。
46、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淹没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惩罚,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冷静地对待,用爱心与智慧给孩子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
47、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我们常说好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也许说的就是陶行知先生这样的教育吧。
48、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49、因为我们也被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做了奴隶,那么,你是半斤,我是八两,那么我们又怎么去教育他人呢?我本身就如此匮乏,我希望你具备的品质我一个都没有,我能教你些什么呢?
50、家长越说越起劲儿,孩子越听越烦,有的想躲开,有的顶上几句:"别说了,知道了,知道了。""烦不烦人啊!""我改就是了!"效果不会好,然而家长下次照说不误。
51、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52、反思自己对待犯错的幼儿的态度,有静下心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犯错吗?怎样的教育方式更能感动他们?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颤。
53、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肯定的,特别是父母的欣赏。如果孩子能受到最亲近的人的鼓励,他便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54、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55、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56、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57、一个15岁的女孩给校长詹大年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是:“詹大年你妈个X!”正文部分还是很难听的辱骂,火药味十足。詹校长收到信后,什么都没做。而那个女孩已经做好了和詹校长对峙的准备。有一次,她和詹校长在校道上碰见。詹校长笑着对她说:“你的信我收到了。”没有多余的话语。她心想,这不对劲,跟预期的完全不一样。后来还碰到好几次,詹校长依然很热情跟她打招呼。唯独对那封信只字不提。一个月后,女孩意识到自己的鲁莽,主动去找詹校长:“校长,我错了。不该写那封信。”詹校长却说:“你没有错呀!首先要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你在写信前肯定评估过,骂詹大年这个校长没有风险,因为,你相信詹大年很善良。”听完这番话,女孩更羞愧不已,她又小声问道:“校长,你能不能把信退给我?”詹校长一听,哈哈大笑。“那不行,信是你写给我的,当时你并没有说只是借给我看看。”至此,关于信的事就翻篇了。
58、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59、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同学,被陶校长发现后,让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到了。陶行知笑着掏出一颗糖果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说:“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
60、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6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就看你有没有发现。郁梓铃很自由,屁股老坐不住,上课爱插嘴,画画乱涂一气。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她有了新的发现。一次彩红屋时,她第一个画好,贴好。我及时表扬了她:“郁梓铃,真能干啊!第一名哦,厉害!”老师的赞美和同伴的掌声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渐渐的,我发现她上课爱举手了,画画、手工进步很大。
62、首先,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打人,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错误的。一般老师会训斥,会批评,会惩罚,而陶行知先生是找其闪光点。找出打人学生“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闪光点,并且大力表扬。善于找寻学生的闪光点是其教育理念之一。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培植、扩大它!特别是对差生,一定要耐住性子,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正规。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期待。”这种赞美和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都产生巨大作用。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听到的总是负面的评价,就会不自觉地自暴自弃。身为教师,我们要拿着‘放大镜’给学生找优点,用‘扩音器’给学生积极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走路,这应成为班主任教师的追求。”陶行知先生对打人的王友始终是和善的,是“微笑”的,是“亲切”的。的确,教育应该是含情脉脉的,教育是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工作。它决不等于必须进行生硬的毫无感情地说教,更不等于必须进行以人为敌的训斥。相反,它应该是含情脉脉的,应该是诗意浓浓的,给人一片关爱,给人一片温馨,给人一片希望;使沙漠变绿洲,使顽劣变聪明,使野蛮变文明。有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
63、男孩真的没想到不但没有被责骂,还被表肯定了。内心再次惊讶!
64、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65、陶行知先生面对犯错的学生,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语,学生满怀感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教育学生的方式充满了教育的艺术和智慧。
66、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
67、然而,陶校长早洞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一场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68、你很准时,这很棒!而我作为老师,却迟到了!所以对不起,先向你道歉!先生先把“主动承认错误并道歉”这件事,亲自演示了一遍给孩子看,而不是只说道理。
69、其实,对“问题孩子”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70、正如陶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在教育第一线的我,陶先生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爱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71、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72、孩子问了很多问题,比如把地板上弄的都是水你还爱我么?把颜料洒在地上你还爱我么等等。
73、它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给予孩子安全感。
74、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被批评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奇怪地接过糖果。
75、陶行知先生非常明白“感人心者莫忽情”,他懂得如何不去触碰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自发改变,教育中的“南风效应”即是如此。
76、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77、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78、我们做父母的,要戴着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而不要戴着显微镜去找孩子的缺点。
79、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80、最后才小心翼翼的说出:如果我把你最喜欢的盘子打碎了你还爱我么?
81、我想,这种故事,哪怕是放到世界教育史上,也都是经典和丰碑。
82、没到三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内心比较复杂: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他低着头等着挨训。
83、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84、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85、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86、 其实,在“问题学生”面前,要真正有包容之心并非易事。
87、 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男孩被这第二颗糖彻底击晕了,随着那个卑微的自我的倒下,之前的那些情绪能量失去了中心点,四处飞散。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这时,几股奇妙的新的能量开始围绕着男孩旋转,越来越靠近中心点,良知之光越来越亮。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